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未來模式探索

2013-01-30 06:48:49
知識產權 2013年7期
關鍵詞:主體制度音樂

熊 琦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字音樂付費,是指因網絡環境下傳輸和下載數字錄音制品的行為,向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和錄音制品制作者支付版稅。然而無論承認與否,我國網絡用戶使用數字音樂卻以“免費”為常態,這既是由于在21世紀初全球數字音樂盜版最泛濫的時期,我國未能有效抑制數字音樂的非法傳播;也是因為當時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進而導致合法授權的制度設計缺乏理論積累和實踐經驗。反觀發達國家,雖然同樣遭遇網絡盜版,但音樂產業主體堅持通過司法訴訟和立法游說,對包括最終用戶在內的數字音樂使用者施加壓力,進而得以建立適應網絡音樂市場的商業模式和付費機制。①根據國際唱片產業協會的統計,數字音樂收益已經在美國等國家超過了實體唱片發行,參見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Engine of a Digital World (IFPI Report, 2013), p. 5. 關于音樂產業主體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和最終用戶的訴訟,參見Peter K. Yu, The Escalating Copyright Wars, 32 Hofstra L. Rev. 907 (2004), p. 910-923。隨著我國音樂產業的逐步成熟,產業主體迫切需要網絡環境下的商業模式代替日趨消亡的實體唱片發行。無論是國家著作權管理機關還是音樂著作權人,近年來都積極呼吁推行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甚至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②有音樂產業界人士明確表示,數字音樂全面付費將于2013年7月開始,參見張莉:《終結網絡音樂免費大餐或是一廂情愿》,載《中國貿易報》2013年3月28日第6版。然而,在網絡用戶免費習慣早已形成的情況下,如何構建符合網絡環境的付費制度,各方卻無令人信服的方案。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立法者聲稱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制作錄音制品法定許可”和“延伸性集體管理”,最強烈的反對卻來自作為保護對象的音樂著作權人。③立法者的辯解可參見王自強:《關于著作權人“被代表”問題的思考》,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4月16日第4版。同時,音樂著作權人內部雖一致主張數字音樂付費,但在如何收費和向誰收費等問題上卻缺乏基本共識。④周皓:《網絡音樂免費午餐注定終結》,載《音樂周報》2013年4月10日第14版。

有鑒于此,我國未來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合理構建,需要解決下列問題:第一,探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困境,分析我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具體爭議,求證國外立法經驗是否可供借鑒,是構建付費制度的前提;第二,梳理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的價值位階,任何付費制度都無法平等滿足所有主體的利益,界定不同主體在音樂產業中的功能,有助于發揮不同產業形態的最大效用;第三,尋求符合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數字音樂付費方案,付費制度唯有適應使用者在新技術條件下利用音樂的方式,并有助于實現音樂著作權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合作,才能真正幫助音樂產業獲得收益。

二、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分歧的原因梳理

解決是否以及如何構建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首先需要正確解讀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立法中的分歧,但對此分歧的理解,不能僅將其看作一個是否付費的簡單問題,而要分析背后蘊含的產業主體博弈與商業模式競爭。需要注意的是,與發達國家相關立法進程不同,我國音樂著作權體系生成于音樂產業發展之前,是當時迫于國際貿易需求而被動移植的產物,而非回應產業需求的結果。因此,與發達國家面臨的爭議相比,我國還有特殊的產業現狀需要考慮。具言之,數字音樂付費分歧的本質原因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付費主體問題:商業模式的差異化爭議

數字音樂付費中的首要爭議,在于界定支付數字音樂版稅的主體。在此問題上我國與發達國家音樂著作權人的目的相同,皆希望將更多主體納入授權許可范圍。美國自20世紀末P2P軟件服務提供者Napster出現后,音樂著作權人即開始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一系列訴訟,以阻止網絡服務提供者直接或間接非法在線傳輸數字音樂的行為。法院也根據P2P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明晰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范疇,迫使后者因高昂的侵權成本而放棄向用戶提供分享數字音樂的軟件和平臺。⑤典型判例參見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114 F. Supp. 2d 896 (N. D. Cal. 2000); In re Aimster Copyright Litigation, 334 F. 3d 643 (7th Cir. 2003);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 v. Grokster, 125 S. Ct. 2764 (2005)等。同時,隨著最終用戶在網絡的幫助下掌握了以往由少數商業機構控制的傳播渠道,音樂著作權人也不再將訴訟局限于涉及大規模使用的商業機構,開始直接針對網絡最終用戶提起訴訟,這也是音樂產業發展史上首次針對私人用戶侵犯音樂著作權的大規模訴訟。⑥2003年4月,美國唱片產業協會(RIAA)首先對四名使用P2P音樂共享軟件的大學生提起訴訟,隨后又有更多網絡最終用戶收到法院傳票。RIAA此舉旨在制造震懾效應,以抑制網絡上越演愈烈的非法分享行為。See John Schwartz, Record Industry Warns 204 before Suing on Swapping, N.Y. Times (Oct. 18, 2003), C1。由此可知,得益于強勢的音樂著作權人及其發達的行業協會,美國音樂產業得以在數字音樂付費主體問題上取得較為強勢的話語權,因此構建了數字音樂訂購服務,網絡用戶須按月或按次付費,方能在線獲取數字音樂。⑦See Skyla Mitchell, Reforming Section 115: Escape from the Byzantine World of Mechanical Licensing, 24 Cardozo arts & Ent. 1239 (2007), p.1247.最終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同時成為付費主體,為美國音樂產業的轉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⑧根據2012年唱片產業協會的數據,全球已有62%的互聯網用戶使用正版數字音樂,產業主體對音樂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See 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 Engine of a Digital World (IFPI Report, 2013), p. 7。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音樂產業雖然同步遭遇數字技術的沖擊,但由于產業發展滯后,音樂產業主體未能通過大規模訴訟迫使網絡服務提供者就范,造成在我國互聯網產業與音樂產業的關系中,涉嫌盜版的前者反而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上述產業力量的差異性,不但導致我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無法在最終用戶層面實現,還使權利人難以從網絡服務提供者處獲得合理版稅。⑨有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產業每年在音樂業務中有不少于500億元的收益,這一數額遠遠大于電影市場和圖書市場,但產業鏈上游的唱片公司連1%都難以獲得。參見方圓:《唱片公司熱盼版權運營獲收益》,載《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3月1日第8版。因此,在數字音樂付費主體問題上,我國音樂著作權人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首先,無論是否被認定為侵權,我國網絡用戶都已完全習慣免費獲取數字音樂,且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其次,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優勢地位,音樂著作權人只能從數字音樂傳播中獲取極低的版稅比例,且難以彌補實體唱片市場消亡所減少的收益。

(二)付費對象問題:權利歸屬的分散性矛盾

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數字音樂付費面臨因付費對象分散導致的效率減損。如今主體眾多且歸屬復雜的音樂著作權體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隨傳播技術與產業形態發展而逐步疊加,進而導致音樂作品著作權與錄音制品著作權彼此獨立,且權利范疇與歸屬各不相同。音樂作品著作權一般歸屬于音樂作品出版者,并由集體管理組織代表行使,錄音制品著作權則由唱片公司借助自身發行渠道優勢從詞曲作者處取得。⑩See M. William Krasilovsky et al., This Busness of Music: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Business and Legal Issues of The Music Industry, Watson-Guptill Publications (10th ed., 2007), p. 27.由于音樂作品是音樂產業的源頭,因此音樂作品著作權更為全面,并隨傳播技術的變化涵蓋了包括復制、發行、廣播和信息網絡傳播在內的所有利用方式。相比之下,長期以來錄音制品制作者的權利范疇不包含廣播與公開表演,但當網絡傳播取代了以實體唱片發行錄音制品的商業模式,各國又逐步將交互式的數字音樂傳輸納入錄音制品著作權范疇。(11)Brian R. Day,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Music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Age: The Online Clearinghouse, 18 Tex. Intell. Prop. L. J. 195 (2010), p. 205.

上述音樂作品著作權人與錄音制品制作者各自為政的問題,導致了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在權利歸屬、類型與交易條件上的確認成本顯著提高。使用者利用音樂的行為中,往往同時涉及多個著作權類型,從而需要不同權利人的許可。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使用者不但需要大規模利用數字音樂,而且利用數字音樂的方式和范圍也遠超以往。網絡服務提供者甚至認為,由于不斷疊加的音樂著作財產權分別歸屬于兩類主體,因此相當于就一項使用支付了兩筆版稅。(12)Section 115 Reform Act (SIRA) of 2006: Statement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Courts, the Interne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m. on the Judiciary, U.S. H. Rep. 109th Cong., 2nd Session (2006).同時,確認與搜尋權利信息的交易成本大幅增加,也使得網絡傳播效率優勢無法發揮,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因許可渠道的復雜性而無法適應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商業模式,導致數字音樂的價值在流轉過程中喪失。

(三)付費機制問題:權利配置的類型化不足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差異,乃是因其依托不同的音樂著作權許可模式,并旨在應對不同商業模式的需求,所以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選擇的爭議,反映了不同產業主體為滿足各自商業模式而提出的權利配置需求。音樂產業產生初期的商業模式與出版產業相同,皆為通過紙質載體發行獲取收益,簡單的授權許可即能完成收費。隨著廣播與錄音技術的發展,音樂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錄音制品的普及改變了音樂作品的利用方式,廣播組織的出現則增加了音樂作品的傳播范圍和利用頻率,付費機制也隨音樂付費主體與對象的多元化而改變。音樂作品著作權人開始依托法定許可實現制作錄音制品的付費機制,即根據法定版稅標準向錄音制品制作者收取版稅;在針對廣播和公開表演等行為的付費機制上,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借助集體管理組織控制涉及音樂作品的廣播和公開表演,錄音制品制作者在網絡數字音樂傳輸出現后,又將上述付費機制延伸至交互式的網絡音樂傳播行為。

然而,在如何選擇數字音樂的網絡傳播付費機制問題上,各方卻存在諸多爭議。美國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堅持以法定許可的方式實現數字音樂付費。對音樂作品著作權人而言,在音樂作品完全依靠錄音制品和網絡實現利用的今天,出版者認為如果為數字音樂付費成立新的集體管理組織,原本由出版者集中代表的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將有機會通過加入新的集體管理組織而脫離出版者的控制,進而導致出版者失去存在價值。對錄音制品制作者而言,維持法定許可既能保證錄音制品制作者獲取音樂作品的渠道,也可防止其他錄音制品制作者取得市場壟斷地位。(13)Robert P. Merges, Contracting into Liability Rul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Collective Rights Organizations, 84 Cal. L. Rev. 1293 (1996),p. 1295.錄音制品制作者既希望通過法定許可限制版稅上限,避免向出版者繳納過多版稅,也試圖借助法定許可進入網絡市場,將部分非交互式的數字音樂傳輸納入收費范圍。與美國相反,我國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廣播組織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皆反對以法定許可實現數字音樂付費。權利人反對法定許可的原因,在于我國法定許可缺乏基本的可操作性,即使著作權法早有相關規定,但權利人卻極難依此獲得收益。廣播組織與網絡服務提供者反對法定許可的原因,則是由于兩者在我國音樂著作權市場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所以排除法定版稅而通過協商付費,能夠借助上述優勢壓低數字音樂的付費標準。

三、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立法的應然選擇

從制度構建的目的出發,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旨在為音樂產業主體提供經濟誘因,以激勵權利人參與音樂的創作和傳播。產業主體在權利配置上“利益均沾”,意味著各自的商業模式必須并存。因此構建各方接受且交易成本低廉的付費制度,需要適應不同產業主體的商業模式。然而,由于各自的商業模式之間不可避免的利益差異,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構建不可能平等滿足所有商業模式的需要,所以還需要正確界定付費制度所涉及的立法價值位階,并排除既得利益者阻撓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目的的制度改革。從數字音樂付費所涉主體和對象來看,付費制度構建于“音樂作品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最終用戶”之間。首先,由于音樂作品乃音樂產業的源頭,因而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為其他主體的付費對象。其次,鑒于錄音制品制作者一方面需獲得制作與發行錄音制品的許可,另一方面自身又擁有對錄音制品的著作權,因此可同時成為付費主體與付費對象。再次,由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既可借助數字音樂向最終用戶或第三方收取費用,也需向上游作為內容提供者的音樂著作權人支付版稅,所以應同時被視為付費主體與付費對象。最后,最終用戶作為使用者,則一般視為付費主體。前三者作為產業主體,各自擁有不同的商業模式,而使用者作為音樂產業的服務對象,其使用偏好也是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的關鍵障礙,在于作為內容提供者的音樂產業主體與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互聯網產業主體之間,因為各自商業模式的差異而無法在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構建上達成一致。對于音樂產業主體而言,其商業模式以許可效率優先,即通過許可使用發揮音樂作品的最大效用,所以希望同時建立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和最終用戶的數字音樂付費制度,一方面旨在避免網絡服務提供者因直接控制最終用戶而獲得市場優勢,進而防止網絡服務提供者侵蝕其收益份額;另一方面旨在延續其前網絡時代的商業模式,試圖使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以往唱片分銷商的角色,被動地成為權利人與最終用戶之間的傳遞者。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來說,其商業模式是通過網絡用戶數量的規模化從需要用戶流量的第三方獲取收益,而免費向網絡用戶提供數字音樂則是吸引用戶的重要手段之一。(14)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者傾向于以傳播效率至上構建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即排除所有干擾網絡用戶自由利用數字音樂的制度障礙,所以抵制直接向網絡用戶收取數字音樂版稅的付費制度。

無論是作為產業主體的音樂作品和錄音制品著作權人,還是將數字音樂傳播納入服務范圍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路徑的選擇上,都不可避免地過分關注自身商業模式和既得利益的維持。所以,統一各方在付費主體、對象和機制上的分歧,首先需要實現不同商業模式的協調。在此前提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立法價值,應以實現音樂產業內部各主體共贏為目標。這就需要根據“音樂作品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最終用戶”之間的法律關系差異選擇多元化的付費機制,在“音樂作品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構建許可效率優先的付費制度,而在“網絡服務提供者—最終用戶”之間適用傳播效率優先的付費制度。

(一)新舊產業主體之間的付費制度設計

在新舊音樂產業主體內部之間,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須遵循許可效率而構建,其原因在于保證針對音樂作品創作與投資的經濟激勵,是錄音制品制作者與網絡服務提供者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對許可效率的追求,意味著數字音樂制度的構建應以音樂作品效用的最大化為首要立法價值,同時能夠全面彌補網絡傳播給錄音制品發行的消極影響。具言之,音樂產業內部的付費制度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付費制度所依托的權利體系,不能因其分散性而任意調整。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困境,很大程度源于音樂作品與錄音制品分立的二元權利體系。音樂著作權體系采取的是“以用設權”的立法路徑,即隨音樂形態、傳播手段與利用方式的發展而創設新的權利類型。上述權利體系更因歸屬于不同產業主體而導致付費對象確認與權利變動成本的增加。然而,在質疑上述交易成本前,我們應注意的是,在音樂著作權制度發展歷程中,一項著作權類型代表著一個獨立的音樂產業形態,例如復制權回應的是樂譜出版產業的興起;表演權與廣播權體現了音樂廣播和唱片產業的發展;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加入,則代表音樂著作權人在數字音樂市場中的收益。由于產業獨立與分工的程度決定著客體效用的實現效率,(15)See George J. Stigler,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pp. 129-131.音樂著作權體系也體現著音樂產業的經濟效用。如果簡單以降低交易成本為由,弱化甚至消除某種權利類型,將直接導致與之相關聯的產業喪失發展契機。申言之,許可效率的保留,需要堅持二元音樂著作權體系作為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基礎,不能因網絡服務提供者“權利分散增加交易成本”的觀點而改變。

第二,付費制度所依托的許可模式,應以尊重權利人自治為前提。付費制度交易成本的克服,不應以強制性的法定條件代替私人之間自由協商。網絡環境下的音樂作品交易模式,更多依靠當事人之間許可協議的約束。如果權利人無權選擇交易條件,不但會使權利人喪失開發新市場的經濟誘因,還會阻礙新產業主體與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同理,由于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須借助著作權許可模式而實現,付費制度的構建同樣不應以法定條件干涉意定協商。首先,我國設定上述法定條件的原因,既可能出自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但也可能來自公權力的干涉。近年來在KTV收費問題上,文化部與版權局即在付費制度的設計和付費對象的選擇上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其中過高的“監管費用”和缺乏協商的版稅定價,直接導致KTV收費的執行困難重重。所以,排除法定條件代替私人協商,旨在避免公權力為分享版稅而侵害產業主體的利益,進而導致數字音樂著作權市場無法形成。其次,建立以私人協商為基礎的付費制度,有助于產業主體根據音樂著作權市場情勢的變化調整版稅定價,并提高音樂作品的利用效率。數字音樂在著作權市場中的定價依據,源于對網絡市場供求信息的收集與整理。以私人協商為基礎的付費制度,使產業主體得以根據市場情勢的變化調整許可協議條款,保證了作品定價能夠滿足最大范圍的使用者,因而減少了無效率定價導致的沉沒成本。

根據上述分析,新舊產業主體之間的付費制度應做如下安排:(1)在付費機制選擇上,應以集體管理組織實施的集中許可取代法律規定的法定許可,促使音樂作品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與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形成符合各自商業模式的付費制度。雖然法定許可在音樂作品著作權人與錄音制品制作者之間長期存在,但已被歷史證明其定價效率的劣勢無法克服。(16)參見熊琦:《著作權法定許可的正當性解構與制度替代》,載《知識產權》2011年第6期。我國2013年著作權法修訂草案迫于壓力放棄法定許可,客觀上為建立以集中許可為基礎的付費機制掃清了障礙。(2)在付費主體與付費對象界定上,錄音制品制作者與網絡服務提供者皆應視為付費主體,向音樂作品著作權人付費。同時,錄音制品制作者也作為付費對象,接受網絡服務提供者付費。總之,雖然二元音樂著作權體系不能因為付費對象的分散性而改變。但為了提高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傳播效率,應改革集中許可模式,即整合代表不同音樂產業主體的集體管理組織,組建能夠行使所有音樂著作權的集體管理組織,以同時代表音樂作品著作權人與錄音制品制作者收取版稅。當使用者需要以在線方式使用數字音樂時,可以一次性就機械復制、廣播和信息網絡傳播等所有類型的著作權完成付費。

(二)產業主體與使用者之間的付費制度設計

在產業主體與使用者之間,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須遵循傳播效率而構建。使用者作為音樂產業的最終目標,付費制度唯有適應其利用音樂的方式和習慣,才能真正為產業主體帶來收益。由于在線交互式傳播已成為Web 2.0時代用戶獲取音樂的主要渠道,使用者習慣于在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不同移動終端保留、利用和分享音樂。(17)Jessica Wang, A Brave New Step: Why The Music Industry Should Follow The Hulu Model, 51 Idea 511 (2011), p. 527.作為將商業模式建立在用戶規模化基礎上的產業主體,網絡服務提供者顯然會選擇最符合網絡用戶利用習慣的制度安排。相比之下,由于傳統音樂產業主體需直接從音樂作品許可和錄音制品發行中獲取收益,所以權利人仍以控制數字音樂傳播和利用范圍為前提,與網絡用戶的需求相去甚遠。因而在產業主體與使用者之間,需要網絡服務提供者設計契合網絡用戶需求的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對網絡服務提供者而言,提供數字音樂與提供其他在線服務并無本質區別,在其商業模式中,數字音樂付費更多建立在第三方支付的基礎上,而較少依靠直接要求網絡用戶付費。數字音樂付費主體類型,首先是隨數字音樂向用戶投放廣告的廣告商,其次才是需求數字音樂衍生產品或后續服務的最終用戶。特別是在網絡付費機制和習慣皆缺失的我國,由于無法控制的數字音樂盜版,音樂著作權人只能被迫同意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要求,以免費的方式向網絡用戶提供合法數字音樂下載服務,然后從廣告商處獲取收益,反而給音樂產業帶來了新的轉機。(18)以社交網絡模式推廣的“百度在線音樂”,即通過收取廣告費來彌補用戶免費下載數字音樂產生的費用。同時,我國也有部分網絡服務提供者開始構建直接以網絡用戶為付費主體的商業模式。(19)例如豆瓣的“豆瓣FM Pro”和騰訊的“QQ音樂”皆以月費或年費的方式,向付費主體提供高音質和無廣告的個性化音樂服務。

有鑒于此,構建符合網絡用戶需求的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應完善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付費對象的身份,允許網絡服務提供者成立新的集體管理組織。在著作權制度發展史上,由新產業主體組建新集體管理組織的情況存在先例,廣播組織為了與音樂作品出版者競爭,曾自行創建了營利性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BMI,與出版者主導的集體管理組織ASCAP展開競爭,迫使后者在版稅標準和許可條件上做出讓步。(20)See Garner, United States v. ASCAP: The Licensing Provisions of the Amended Final Judgment of 1950, 23 Bull. Copyright Soc’y 119 (1976),pp. 122-123.同理,允許作為營利性社團法人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合作創建集體管理組織,能夠取得如下優勢:首先,以往隸屬于出版者和唱片公司的音樂著作權人,得以直接向新的集體管理組織實施許可,淘汰前網絡時代部分已失去存在價值的交易環節和產業主體,進而提高數字音樂的傳播效率,并與既有集體管理組織展開競爭。其次,網絡服務提供者成為集體管理組織的決策者,能夠根據不同的市場情勢選擇最優付費制度,既可以在提供數字音樂的社交網絡中免除用戶的費用,轉而借助第三方支付保證版稅來源;也可以在擁有硬件優勢的前提下回歸授權許可,直接適用效率最高的計次付費機制,或者借鑒傳統集體管理組織適用的概括許可,以會員制的方式按月或按年收取費用,使網絡用戶成為付費主體。

上述方案與其說是全面構建全新的付費制度,毋寧說是開放我國現行立法對集體管理組織設立的限制,使付費制度的創制回歸直接參與交易的集體管理組織,以促使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契合不同主體的需求。事實上,對于音樂著作權人來說,傳播效率的提高,也是作品效用得以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在使用者已基本依賴網絡獲取音樂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互聯網產業主體的參與,著作權人無法獨自贏得網絡音樂市場。所以傳統音樂產業主體在保證許可效率的同時,必須在傳播效率上與網絡服務提供者達成共識,并為互聯網產業主體創制新的集體管理組織提供條件。

結 論

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的阻力,不但來自不同音樂產業主體商業模式的差異性,更源于既有消費習慣的挑戰。就正當性而言,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承擔著在網絡時代為創作者和投資者提供繼續參與音樂產業的經濟誘因,因此其構建和實現只是時間問題。但在付費制度的設計方案選擇上,則需要考慮不同商業模式之間的協作,以及數字音樂利用方式的特點。因此,數字音樂付費制度須根據付費主體和對象的差異,分別構建不同的付費機制。音樂著作權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付費制度設計,應以許可效率更高的集中許可作為付費機制的前提,保證產業主體能夠自行協商付費條件與版稅標準。相反,網絡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付費制度設計,則需要充分考量數字音樂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根據市場情勢靈活界定付費主體的范圍,以實現數字音樂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效率。

猜你喜歡
主體制度音樂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音樂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外語學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欧美69视频在线|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制服丝袜 91视频| 人妖无码第一页|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精品国产自| 日本欧美午夜| 国产99免费视频|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99在线视频免费|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看| 成年A级毛片|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青青青国产视频|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精品国产毛片|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在线国产三级| 老司机精品久久|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自拍另类|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久久婷婷六月|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伦理一区| 不卡网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久久亚洲天堂|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91欧美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激情第一页| 成人精品亚洲| 在线免费看片a|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