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虹燕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知識經濟時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知識經濟帶給人類的是經濟全球化、世貿一體化、發展多樣化、資源信息化,對地勘單位的發展與生存也將有著巨大的影響。把握知識經濟特征,圍繞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建立知識驅動型地勘單位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1996年,世界經合組織發表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該報告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這份報告是人類面向21世紀的發展宣言——人類的發展將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識和智能,知識經濟將取代工業經濟成為時代的主流。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管理的對象、內容、職能、方式等都不盡相同,更新觀念、創新管理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體現。
自1946年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摩爾學院問世,計算機的普及、全球網絡的出現、通訊產業的迅速發展,使世界經濟的運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創造出想象不到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服務,產品和服務越來越知識化、智能化、數字化。“知識和信息正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資產,正如資本和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勞動力一樣。而且,21世紀技術的發展使勞動力變成智力”(1996年國際經合組織的報告),管理也將從生產向創新轉變。
國內外理論界對知識經濟的特征方面有著不同的表述,筆者根據自身的學習體會,將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創造更多地體現在對知識占有量及對知識的有效運用。以知識性資本(主要包括知識、智力和無形資產)為主要投入資源,雖然也需要有資金的投入,但知識性資本的投入在生產中起決定性作用。在世界發達國家中,許多高新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已經超過60%,給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反饋與資源加速了研究成果和技術開發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人類認識和利用資源的能力將由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以此擺脫經濟發展對有限資源的依賴,使社會經濟增長不再受到自然資源短缺的影響,而是通過知識的開發和運用,保證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技術、電子商務、電子貨幣相繼誕生,加強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依賴性越來越強,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集團化成為人們無法回避的現實。
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速了知識的更新與創新,“創新”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推動知識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前提,創新給予了知識經濟強大的生命力及其發展空間,大大加快了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步伐,知識經濟自身也在不斷創新中得以高速發展。
知識經濟帶給人類的是經濟全球化、世貿一體化、發展多樣化、資源信息化,同時也給地勘單位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知識經濟對地勘單位管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性資本(知識、信息、無形資產等)與社會物資性資本和資金更加有效地結合運行,其所產生的作用與效益是前所未有的。地勘單位對知識性資本的占有量和豐富程度,使地勘單位管理的對象范疇得以擴大。
知識經濟使原來資本范圍及分配比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知識在單位的經濟成分的增加,知識性資本占了明顯的主導地位,從而使擁有物質性資本的所有者和擁有知識性資本的所有者之間的利益分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知識性資本的價值直接表現為無形資產價值和智力價值,包括:專利權、商標權、發明權、管理創新等。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不斷創新、開發和運用,給社會帶來全面的進步,給我們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給單位帶來直接有效的經濟效益。例如,地勘單位對前人地質資料進行“二次開發”,遙感、物探、測試分析等勘查技術方法手段的不斷更新等,不但為地勘工作節約了費用,而且為地勘工作成果從潛在價值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價值,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大大解放了勞動力,為勞動者充實自身素質,發揮自身潛力、智慧,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使勞動力升級成為智力。智力資本成為單位最重要的資源,知識性人才的不斷涌現,知識性人才的開發、開拓、創新行為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耙匀藶楸尽?,樹立全新的人才觀,建立知識驅動型管理體系已成為必然。
一方面,電腦及通訊業的發展,使地球顯得越來越小。以數字化技術為先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載體的信息技術革命,使信息的傳播、處理和反饋速度大大加快,信息管理將成為單位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信息管理與信息“反饋”將成為地勘單位最重要的管理內容。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產業、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使經濟活動中的地域性差異逐漸縮小,單位無形資產的價值作用更為巨大,影響力更為廣泛。地勘單位建立不斷迅速 “反饋”的信息管理體系,加強單位無形資產管理,是單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知識性資源具有可共享性、可迅速轉移性和累積增值性,就知識而言,任何國家都不具有任何的優勢和劣勢,即使有,那就是教育、素質、機制、管理和創新能力。在單位管理中,知識水平、知識含量及知識發揮程度,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無論是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都離不開知識及知識性人才。因此,單位管理體系中要充分體現以知識產業結構、知識人才結構、知識性資產結構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化管理。
國家富強、民族興旺、單位發展和個人能力提高,無不依賴于對知識的掌握和創造性的開拓與應用,而知識的生產、學習、創新,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知識已成了時代發展的主流。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著名科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實現,更多地依靠知識效率、信息效率、管理效率。地勘單位要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用戶要求、單位效益的需要調整發展戰略,調整產品方向、更新知識結構,加強對知識性人才的培養,對職工所需素質的培訓,提高單位發展能力,真正做到發展自身優勢、培育和扶持優勢產業,建立知識驅動型地勘單位。
3.4.1 實現觀念創新
觀念創新首先是領導者的觀念要創新,要把創新視作單位生存和發展之道。在觀念創新中要正確認識和解決以下幾種關系之間的矛盾:體制與技術的關系;體制與管理的關系;技術和管理的關系;人員素質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3.4.2 著重抓好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實現創新行為的基本條件,一方面要及時跟蹤國際、國內地勘工作領域新理論、新認識,發現和培養具有不斷創新和改造、運用知識能力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要瞄準國內外市場及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以高起點、高效益為目標,通過投資、調整、改造等方式提高地質勘查技術方法的水平。
3.4.3 以知識為中心,實現管理創新
建立知識驅動型地勘單位,其管理要以知識為中心,實現管理創新。知識按其存在形式又分為共享知識和獨享知識,前者存在于社會,以書本、光碟及其他可記載的方式呈現在每一個人的面前,人們可能通過學習去掌握和認知;后果者則是個人通過學習、實踐、思索,存在于個人大腦,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個人的經驗、方法和思維,是一種個人所獨有的綜合能力。管理創新就是要在單位重構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的管理體制,通過知識人才的管理不斷充實和改造自身,使單位具有讓自身不斷適應形勢要求的能力。
3.4.4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知識經濟的來臨,為地勘單位注入更大的活力,也帶來更好的際遇。地勘單位要樹立全新的人才觀,把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放在單位管理的第一位,加強知識培訓,提高職工素質,造就知識人才,通過實施人才教育和培訓,建立單位知識人才結構,使每一個工作環節的人,都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人。
把握知識經濟特征,圍繞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建立知識驅動型地勘單位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1]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6年年度報告[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1998(7):59-63.
[2]霍春英.知識經濟討論觀點綜述[J].經濟問題,1999(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