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每年的工作安排中,加強基層建設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因為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系統為農服務的前沿陣地和重要平臺,長期以來,供銷合作社系統這個龐大的網絡體系就是靠著千萬個伸到農村的“觸角”敏銳的感知著農村的新變化、農業的新發展、農民的新需求,從而不斷調整、完善、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以使自己真正擔負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這些社會責任。
然而,在經歷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很多基層供銷合作社因為不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導致服務功能日漸低下,有的甚至形同虛設。快速、全面的恢復基層供銷合作社不僅是供銷合作社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三農”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階段。“三農”工作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農村年輕的、有知識的、素質比較高的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副業化日益普遍,現代農業該如何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很多,但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合力,該如何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村集體經濟弱化,多數仍然處于“無錢辦事、無人辦事”的狀態,如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家庭經營基礎上的集約經營和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具有骨干作用的服務主體;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在壯大集體經濟、開展社區綜合服務、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這些既是供銷合作社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也是面臨的重大機遇。
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基層供銷合作社如果還只是簡單的“一買一賣”,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三農”事業的新需求。新時期的基層供銷合作社首先要從從解決農村的新情況、新變化著手,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才能立足,自身也才有發展的內生動力。從上面的兩個案例也可以看出,無論是景德鎮的領辦專業合作社、擴大社會化服務、吸納社會能人來發揮基層供銷合作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前沿陣地作用,還是莒南縣的“雙聯雙帶”構建新型基層組織體系,這些形式不一的服務,所有的落腳點都是圍繞農村出現的“新“變化開展。農村發展的新形勢需要既懂市場,又懂科技,還有網絡的組織來為農民提供生產、銷售、生活方面的系列服務,以往簡單的、零碎化服務已經不能適應這些新變化。正因為這些基層供銷合作社抓住了要害,才在眾多的服務主體中站穩腳跟,才使自己重新發展壯大。歸根結底,新型基層社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思路,無論是那種形式,只有滿足新要求才是生存之道,也只有滿足新要求才能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