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祥
138例高位胃潰瘍臨床分析
李福祥
目的就138例高位胃潰瘍進行臨床分析。方法將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有完整病理活檢結果、胃鏡檢查及臨床記錄的138例高位胃潰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患者中28例(20%)為上消化道出血,25例(18%)為上腹痛,85例(62%)為其它(消瘦、惡心、食欲減退等癥狀)。伴發5例食管裂孔疝,18例復合性潰瘍,35例萎縮性胃炎,53例淺表性胃炎。本組患者中發現151個潰瘍,其中20個位于胃體下部,78個位于胃體中上部,12個位于底體交界處,41個位于胃底。73個潰瘍位于小彎側,36個潰瘍位于大彎側,22個潰瘍位于前壁,20個潰瘍位于后壁。結論高位胃潰瘍多見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首發癥狀不典型,潰瘍分布以胃體中上部、胃底多見,活檢惡變率高。
高位胃潰瘍;臨床分析
胃潰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胃病,主要是出現在胃竇、胃角等位置。但是隨著檢查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胃鏡的進一步普及,目前在胃體、胃底等高位出現胃潰瘍的數量卻在日益增多[1]。據統計[2-4],高位潰瘍目前已經占到了胃潰瘍中的20.04%,這充分說明高位胃潰瘍已經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視的狀態。本文就138例高位胃潰瘍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有完整病理活檢結果、胃鏡檢查及臨床記錄的138例高位胃潰瘍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本組患者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為58.34歲,其中有74例年齡在60歲以上;男女比例大概為2.14:1,其中女44例(31.9%),男94例(68.1%),最長病程為10年,最短病程為7天。首發癥狀28例(20%)為上消化道出血,25例(18%)為上腹痛,85例(62%)為其它(消瘦、惡心、食欲減退等癥狀)。伴發5例食管裂孔疝,18例復合性潰瘍,35例萎縮性胃炎,53例淺表性胃炎。本組患者中發現151個潰瘍,其中20個位于胃體下部,78個位于胃體中上部,12個位于底體交界處,41個位于胃底。73個潰瘍位于小彎側,36個潰瘍位于大彎側,22個潰瘍位于前壁,20個潰瘍位于后壁。
高位胃潰瘍主要是出現在老年人群中,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該癥狀,而且還會逐漸從幽門發展到賁門。從本組資料來看,大部分位于胃體中上部,其次為胃底體與底部的交界處。同時,胃酸分泌的增加和胃黏膜防御功能的減弱通常與老年人胃黏膜退行性變、胃底腺與幽門腺的交界線上移、免疫功能下降等有關。高位胃潰瘍通常的主要表現不全是節律性、周期性的上腹痛,而大多為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如消瘦、惡心、食欲減退等癥狀,在臨床上很容易被忽視。本組患者中有超過30%的患者均由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癥狀反復門診就診,但是由于沒有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胃鏡檢查,嚴重耽誤了診斷的進行,因此,對于那些患有不典型消化道癥狀的患者,應該提高警惕,盡早采用內鏡檢查,防止出現漏診誤診現象[5]。
內鏡診斷體會:位于賁門齒狀線以下的小彎移行部及胃底,因胃鏡不能置于病灶正前方,只能從病灶側面觀察,進鏡時不易觀察清楚,退鏡時又易一滑而過,直徑小于1cm左右的微小病灶,往往漏診率高。而且左側臥位檢查時,胃體大彎易被胃液覆蓋,使病灶觀察不清。因此,在檢查過程中,可采取先遠鏡大視野觀察胃底,再退鏡距門齒約60cm時采取高位“U”形反轉法即可清楚窺視胃底及賁門各側壁黏膜情況,以消除被內鏡鏡身所遮蓋的部位及盲區,提高微細病變的診斷。
[1]周起源.慢性高位良性胃潰瘍的外科手術[J].今日科技,1980(05).
[2]顧如山.胃潰瘍穿孔手術方式探討(附101例報告)[J].中國醫藥導報,2008(03).
[3]王彥波.胃高位良性潰瘍手術治療102例臨床體會[J].中國綜合臨床,2004(01)
[4]李得溪,伊索恒,盧軍,等.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420例診治體會[J].腹部外科,1998(05).
[5]林言箴,邊國良.高位胃小彎潰瘍的外科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84(01).
R 256.3
A
1673-5846(2013)08-0335-02
江蘇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江蘇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