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供銷合作社以縣聯社、基層社和社有企業“三位一體”的基層組織體系為載體,不斷拓展農村流通服務、農業生產服務、信用合作服務和新型社區服務,逐步形成了流通、生產、信用合作綜合發展新格局,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注重縣聯社核心作用。突出縣聯社在把握定位、規劃協調、整合資源和組織實施等“全縣一盤棋”中的關鍵作用,推進基層組織體系化運作。133個設置聯合社的縣市區中,有104個縣級政府印發了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文件,105個縣設立了專項發展資金,90%進入了新時期發展軌道。
(二)突出基層社基礎地位。積極推進陣地、組織、功能 “三加強”和體制機制、服務模式 “兩創新”,在全省實施了全面啟動、重點推進、加快提升三步走的基層供銷社振興戰略。全省已有1567個基層供銷社具備承擔新時期經營服務能力,占1646個鄉鎮和涉農辦事處的95%。
(三)提升社有企業帶動功能。恢復壯大傳統業務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經營公司和農業裝備公司,穩步發展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目前,發展縣域日用品公司122個、農資公司123個、農產品公司159個、煙花爆竹公司156個、擔保(投資)公司41個。
(四)強化省、市級聯合社的指導、支持和帶動。省社領導班子成員包片聯系市、縣乃至重點基層社,與基層共同研究發展規劃;每年都召開10次以上專題現場會,培育典型、以點帶面、拓寬思路;將80%以上各級政府扶持資金用于基層組織體系及服務功能建設;促進天鵝棉機、魯棉集團、山東農資、聯拓超市、魯供農產品、梅開再生資源等省級龍頭企業和大批市級龍頭企業與縣域網絡對接、聯合。
(一)提升日用消費品網絡。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實施連鎖配送,把標準化、規范化服務延伸到農民身邊。已建成配送中心272處,建設縣城大型購物中心62個,開辦鄉鎮直營超市3443個,發展村級加盟店5.2萬個,在110個縣域形成網絡,2012年消費品零售總額785億元。
(二)完善農業生產資料網絡。強化服務主導型農資經營理念,加快推進聯采直供和技物結合的農化服務,把農資經營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已建成配送中心341處,開辦直營店3828個,發展加盟店4.93萬個,建成縣域網絡116個,化肥銷售總量占全省市場份額的2/3。其中,山東農資和煙臺農資兩大龍頭企業均為全省流通企業30強。
(三)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以省梅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為依托,以縣域網絡為基礎,在11個縣市區投資建設區域性廢舊物資回收、分揀和初加工中心,擬于近期注資4億元重組改建為山東省再生資源集團公司,帶動這一傳統產業的快速恢復發展。
(四)規范煙花爆竹經營網絡。在全省規范了156家批發經營公司,建成30萬平方米安全達標的儲運設施,特許常年零售網點4400多個,有效滿足了群眾節慶需要。
(一)加強農民合作服務。全面啟動和提升發展基層供銷社,增強對農民合作組織的帶動力,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發展,參股領辦和帶動發展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3萬個,發展合作社聯合社183個,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1160處,培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品牌857個,品種涵蓋山東主要農產品,合作社社員戶均增收25%。
(二)創新大田作物托管服務。由縣聯社整合農資、農機等生產要素,由基層社聯合村兩委組建專業服務組織,為農民生產提供耕、種、管、收、售全程托管服務或幾個環節的半托管服務。全省已有76個縣610個基層社開展了大田作物托管服務,托管總面積710萬畝,受惠農民120萬戶,每畝可增加種植面積13-15%,減少投入100元左右,產出率提高10%以上。
(三)深化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培育農產品公司、批發市場等載體,探索產銷對接多種方式。全省市、縣兩級供銷合作社已成立農產品經營公司159個,建成年交易額過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31個,在60多個縣以上城市開辦名優特農產品直銷店180個。省社去年成立的農產品公司,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正在成為帶動全省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發展的龍頭。在北京、上海、西安、濟南等地舉辦多次大規模產銷對接活動,與200多家大型超市公司和部分高校等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2012年農產品銷售收入520億元。
(一)開展農民資金互助。在53個縣級社領辦的541個合作社內部開展了資金互助合作業務,在12個縣開展了合作社內部小額借款人互助保險業務,2012年資金互助額12億元,受惠農民4萬多戶。
(二)組建信用擔保公司。由縣級社或基層社搭建區域性融資服務平臺,探索建立不同合作社之間的資金調劑機制。有41個市、縣供銷合作社組建了擔保公司,2012年幫助農民合作社融資25億元。
(三)引導涉農信貸投放。加強與銀行機構合作,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服務方式。目前,30多個縣市區的農行或信用社已將供銷合作社領辦的400多個合作社作為對農民發放貸款的信用載體。
適應農村社區化服務新趨勢,促進經營性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相結合,積極參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推進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向村級延伸、經營服務體系向田間地頭延伸。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和供銷合作社雙聯共建的新路子,實現了村社共建、社農共興。已建成1153處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同時參與了83個縣市區的262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骨干作用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