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3368.5億元、利潤總額53.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8%和9.74%。
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總社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根據全省供銷合作社工作總結表彰大會的要求,圍繞 “服務三農、振興供銷”這一中心任務,突出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推進生產合作、流通合作、信用合作 “三位一體”,加快構建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實施基層組織、社有企業、聯社機關 “三位一體”,加快構建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不斷提升全省供銷合作社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促進全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把加強基層供銷社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搭建平臺、綜合發展、構建體系為目標全面啟動和提升發展基層供銷社,進一步打牢基層供銷社在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完善經營設施。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特點和城鎮建設規劃要求,將基層供銷社改革發展全面納入新一輪小城鎮開發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中,鞏固擴大鄉鎮商貿中心、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鎮村連鎖經營網點等經營服務陣地,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向村級延伸、經營服務體系向田間地頭延伸,打牢供銷合作社在農村的根基。
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基層供銷社直接組織和服務農民的能力,積極承擔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終端建設任務,全面參與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普遍設立莊稼醫院,廣泛開展農資直供和種肥同播,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服務,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
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和供銷合作社雙聯共建的新路子,促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村社共建、社農共興。加快實施對基層供銷社重組改造,通過大力領辦農民合作社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逐步成為區域內農民合作社的聯合組織;通過與龍頭公司相互參股,吸納農村各類能人加入,推進開放辦社,進一步增強基層供銷合作社發展活力;通過加強內部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社員代表大會制度,積極引導社員參與基層供銷合作社經營管理活動。對已經改制、解體或下放鄉鎮管理的基層供銷合作社,按照經濟區域加快恢復啟動。
2013年,力爭基本實現基層供銷合作社在全省建制鎮街全覆蓋,90%以上形成完善主體業務,一半以上具備綜合服務功能。 確定全省重點啟動和發展名單,研究提高基層供銷合作社工作在綜合業績考核中的權重,加大基層發展支持力度,探索設立基層發展專項基金,促進基層供銷合作社綜合發展。
加大對農村商業網點的整合力度,加快完善縣域流通網絡,積極構建區域性和全省網絡布局,建立完善上下貫通、橫向聯合、遍布鄉村、城鄉一體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進一步強化流通網絡在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中的載體功能。
加強規劃指導。按照 《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國家、省、市 “十二五”有關規劃,制定完善各級供銷合作社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整體發展規劃,以及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再生資源、煙花爆竹等專項網絡布局規劃。同時,加強規劃銜接、資源共享,實施科學指導,促進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積極健康發展。
實施城鄉一體發展。按照現代流通要求,在城區設立連鎖龍頭公司和配送中心,發展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和較強輻射能力的大型購物中心;在鄉鎮建設直營超市,發展商業街、商貿中心等綜合商業設施,建立由基層供銷合作社主導的二級配送體系;在村級發展加盟店,擴大農村連鎖超市覆蓋面,提高加盟店商品統一配送率。
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大力推廣并優化供應鏈管理,擴大日用消費品和農資聯采規模,拓展設計、展示、配送、分銷、回收等業務。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建立或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交易。加快信息技術應用,提高倉儲、采購、運輸、訂單等環節的科學管理水平。積極推進一網多用,大力開展圖書、藥品、煙草、通信等產品經營,增強農技推廣、水電費代收代繳、農機具維修等服務功能。進一步重視農業生產資料網絡布局,夯實縣域農資網絡基礎。
2013年,力爭全省供銷合作社鎮街、村居連鎖經營網點覆蓋率分別達到80%、70%,加盟店商品統一配送率60%以上。確定縣域日用品、農資流通網絡建設分類名單、工作標準和推進方案,選擇部分縣域供銷合作社給予重點支持。
發揮供銷合作社連接農民與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注重提高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大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增強供銷合作社服務帶動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能力。
加強業務指導。引導農民合作社推進標準化生產,開展產品質量認證,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組織產銷對接及展示展銷活動,提高農民合作社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規范合作社內部管理和利益分配,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增強農民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帶動力。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
強化服務支撐。依托龍頭企業和基層供銷合作社,加快建立集生產、加工、貯藏、營銷、科技、信息、融資、保險等多方面服務于一體的農民合作社發展支撐體系,提升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領域中的影響力。通過產權聯結、訂單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多種形式,逐步使基層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促進聯合發展。以縣級聯社為依托建立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以基層供銷合作社為載體引導同類農民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同區域農民合作社組建聯合會分會,在勞動、技術、產品、資本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進一步提高農民合作社產業組織化水平。
2013年,力爭全省供銷合作社領辦和提供有效服務的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2萬個,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社聯合組織300個以上。研究制定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意見,選擇部分縣域供銷合作社給予重點支持。
以標準化生產為核心,完善鮮活農產品經營和大田作物托管服務,建立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強從生產到市場終端的農產品經營服務體系建設。
加快基地建設和品牌認證。全面參與實施農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以農民合作社為依托,加快建設一批高標準示范園,帶動農民發展標準化生產基地。完善基地配套服務,加快產地農產品收集整理、預選分級、包裝加工、貯藏配送等設施建設,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加快農產品質量認證和特色農產品原產地認證、地理標志注冊登記,提升 “供銷品牌”知名度。
開展大田作物托管服務。結合生產要素集約化投入、標準化生產等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廣泛開展耕、種、管、收、加、售等全過程托管服務,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大力發展糧棉油等大田作物合作社和農機服務合作社,加快組建實體性服務機構,探索建立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規范服務協議或合同,豐富服務內容。加強與參與土地流轉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合作,不斷擴大托管服務規模。加快機采棉、育苗移栽等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建設機采棉示范園。
加強鮮活農產品產銷對接。加快農產品加工配送和冷鏈物流系統建設,全面參與產、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推廣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等產銷銜接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展銷中心和直銷店,加快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引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民合作社與大型超市企業實現 “超市直采、產地直供”,構建鮮活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流通鏈條。
2013年,力爭全省供銷合作社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1500處,托管糧棉油大田作物1000萬畝,農產品經營額600億元以上。確定鮮活農產品經營和大田作物服務創新重點單位、工作標準和推進方案,選擇部分縣域供銷合作社給予重點支持。
把信用合作作為提升生產合作、流通合作的重要手段,以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為基礎,以擔保公司等新型融資服務組織為支撐,加快構建農村信用合作融資服務體系,進一步探索合作性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
規范開展資金互助合作。穩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申報設立農村資金互助社,探索建立合作社之間的資金調劑機制。做實農民合作社內部小額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扎實推進供銷合作社安全統籌統保業務。
加快融資服務組織建設。大力發展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融資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農村信用社轉制和村鎮銀行組建,提高供銷合作社對農民合作社的融資服務能力。
積極引導涉農信貸投放。加強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抵 (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融資和信用擔保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民合作社自身融資能力。
2013年,力爭在全省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內部廣泛開展信用合作,規范發展各類新型融資服務組織50家。確定農村信用合作融資服務創新重點單位、工作標準和推進方案,選擇部分重點縣域供銷合作社給予重點支持。
全面參與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鎮、村商業網點布局,提升社區服務中心運營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經營性服務、互助性服務、公共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
加快鎮、村服務網點布局。結合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發展,建設高標準城鎮商貿中心,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適應農村社區化趨勢,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大力發展便民生活、便利消費的經營服務網點。
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功能。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合理設置生活服務項目,強化生產服務功能,整合各類惠農資源開展公益性服務,為村兩委辦公、黨團組織活動、農業科技培訓、農民合作社開展業務和村民購物休閑提供場所,逐步形成經營性和公益性相結合的社區經營服務體系,引導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同步轉變。
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發揮基層經營網絡優勢,為有關部門特別是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開展社會管理工作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做好服務。以社區服務中心等基層經營網點為載體,在推動產業發展中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在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2013年,力爭全省供銷合作社新建社區服務中心200處,做到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布局到哪里,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就跟到哪里。確定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重點單位、工作標準和推進方案,對參與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有重大創新舉措的縣域供銷合作社給予重點支持。
適應 “三農”發展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大力培育、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聯合與合作,進一步提高社有企業發展質量與效益。
增強社有企業發展活力。加快推進農資、棉麻、再生資源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倉儲物流、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創新經營服務方式,不斷提升社有企業的規模、效益和活力,努力培育社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供銷合作社對社有企業的控制力,保持對重要領域和骨干企業的控股地位。積極推進天鵝棉機上市工作。
加快推進聯合與合作。通過資本聯合、兼并重組、股權置換、項目合作、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推進資源加快整合,實現資本迅速擴張,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網絡覆蓋面廣、品牌知名度高的連鎖配送龍頭企業,打造供銷合作社的品牌化、規?;?、合作化優勢。充分發揮省聯拓超市、再生資源集團、魯棉集團、山東農資、農產品公司在引領全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社有資產監督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 “三會一層”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制度建設,提高社有企業管理水平。發揮各級供銷合作社監事會和財務、審計部門作用,加強和改進對企業的監督,積極探索社有資產監管有效模式,促進社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對社有企業經濟指標的統計工作,確保統計數據客觀完整。
2013年,力爭全省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實現大幅提高,聯合合作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一批帶動行業發展的區域性和全省龍頭企業。適時召開社有企業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