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重慶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銷售額401.21億元,同比增長29.77%;農產品經營額268億元,同比增長44.86%;匯總利潤2.95億元,同比增長69.22%。
總體要求及目標
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中央關于 “充分發揮供銷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的新要求,按照 “一統三化兩轉變”的戰略部署,圍繞 “兩通兩轉兩推進”工作思路,打造農產品流通主渠道,深化社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積極參與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成為政府主導的農產品流通主渠道和 “保供給、穩價格、促穩定”的得力助手。
2013年力爭實現匯總銷售總額450億元,同比增長12%;農產品經營額322億元,增長20%;匯總利潤總額3.25億元,同比增長10%;資產總額達到165億元,增長20%;所有者權益44億元,同比增長10%。
一是加快推進農超對接,新建 “綠優鮮”農產品社區超市200個,總數突破350個,累計500個以上專業合作社與“綠優鮮”實現產銷對接。二是加快網點布局,新增日用品放心店100個,農資連鎖店100個,提升四大網絡的覆蓋面和控制率。三是整合農資經營網絡,構建現代物流配送體系,保障農資化肥商品供應和價格穩定。四是加快建設主城、區縣、鄉鎮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提升農產品配送率和市場占有率。五是加強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信息網絡建設,擴大網上銷售規模,實現實體和網絡互聯互通。六是舉辦西部農民合作社特色農產品交易會,擴大重慶農產品的影響力。
引導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大力支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著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元服務主體,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個,發展新型農村股份合作社300個,其中社有企業參控股100個,控股 (或參股34%以上)35個。推進農民專業(股份)合作社集約發展、規范發展、提質增效,推動城市資本、民間資本下鄉,以多種形式參控股有規模、有市場、有品牌、帶動能力強的農村股份合作社。加強供銷合作社與專業合作社特別是示范社之間的產權聯結和經濟合作,引領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40個,規范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和利益分配。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聯合社為依托,圍繞全市11個農業特色產業,重點發展“菜、牛、藥、蜂、花、果”六大特色產業,進一步推進巴南天星寺合作經濟產業園、潼南蔬菜合作產業園等示范園區建設。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以股權改革為重點,以資本為紐帶,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培育壯大社有龍頭企業,使之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市供銷集團要掛牌運轉,通過資產重組、增資擴股等方式,努力成為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農產品集團要積極開拓市場,重點抓好流通網絡體系建設,建市場,連網絡,成規模,出效益,要以合資合作等方式拓展農產品深加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農資集團要圍繞主業,產銷聯合,增資擴股,增強融資和農資保障能力。煙爆集團要繼續推進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合資合作,深化改革,理順產銷和區縣之間的關系,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再生資源集團要加快園區項目建設,統一規范連鎖經營,做大做強。
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扶持基層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區縣供銷合作社在業務發展、資產運營和項目建設上幫扶力度。恢復建設100個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使之成為集基層農村綜合服務和產業化經營于一體的為農服務重要陣地,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同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市社直屬企業要密切與區縣的產業合作和聯系,集成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優勢,大力推行 “龍頭企業+農戶”、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和信息培訓,啟動莊稼醫院科技服務示范項目、科技型專業合作社建設,推進農村流通領域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整合系統信息網絡,做好信息為農服務。
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加快推進海峽兩岸 (重慶)農產品物流交易展示中心、臺灣蘭花產業園等新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強再生資源產業園、鋁王鋁業項目、土地綜合開發、農產品交易市場、農資交易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力度,爭取早建成,早投產,早出效益。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和服務創新,在組建重慶農產品小額貸款公司的基礎上,成立重慶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公司和評估公司,組建重慶供銷集團金融投資管理公司,組建農民互助基金,建立全市農民合作經濟產業發展基金, “為農融資”額度爭取達到30億元。以股份合作、合資參股等方式,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組建村鎮銀行。
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推進“三權”抵押融資,促進村鎮建設和城鄉統籌,助推城鎮化進程。深化社有企業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和經營創新,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引進職業經理人,推行完善薪酬激勵制度,提升社有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做大做強企業集團。堅持開放辦社,主動與區縣社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合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進機關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全面加強供銷合作社系統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打造學習型、創新型、實干型黨組織。繼續抓好黨委中心組學習,開展生動活潑的黨員活動,形成爭先創優、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抓好供銷合作文化和宣傳工作,切實轉變機關作風,著力整治庸懶散等不良風氣,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嚴禁鋪張浪費。深入基層、企業,調查研究,不搞形式,少說多干,切實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完善機關各項責任制度,加強基礎工作、老干部工作、協會工作,建立理事會和監事會制度,完善治理結構和監督機制。強化專業性人才引進、培養,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加強對職業技術教育和經貿中專校支持力度,培養一批技能型人才。抓好安全穩定、節能減排和環保創模工作,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