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共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1485件,同比增長70.9%,占一季度全省法律援助案件總量的10.8%。這是新《刑事訴訟法》自今年1月1日實施以來安徽省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帶來的新變化。今年以來,安徽省司法廳采取多項舉措,拓寬法律援助申請渠道,量化指標考核,加強與公檢法機關的銜接,不斷提高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大刑事法律援助辦案力度,逐漸增加全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在案件總數中的比例。1月份,安徽省出臺《關于法律援助工作貫徹實施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的意見》,對暢通刑事法律援助申請渠道、合理利用和調配法律援助資源、切實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等工作重點作出具體規定。要求全省各級法律援助機構采取印制、發放刑事法律援助指南、手冊等多種方式,公開刑事法律援助申請條件、申請程序、聯系方式,使公眾了解、知曉刑事法律援助的法律規定以及尋求援助的確切途徑。3月初,與省公安廳聯合下發《關于在全省看守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通知》,對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設立方式、工作職責及工作程序等以及在押人員的法援告知、法援申請的轉交方式、值班律師安排及工作保障等作出明確規定。目前,全省80個看守所已基本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一季度,經公安機關轉交的27件犯罪嫌疑人法律援助案件申請中,大部分是看守所法援工作站轉交的。為量化考核指標,明確各級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刑事法援案件任務目標,省司法廳先后發布《2013年全省法律援助工作要點》和《2013年全省法律援助工作重點項目任務考核標準》,要求全省各級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刑事案件不低于全年法律援助案件總數的10%,并對各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情況,按季度進行考核、通報。此外,全省各級法律援助機構還主動作為,積極與公檢法機關聯系溝通,共同研究刑事法律援助擴大范圍后的具體銜接機制,明確各部門辦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具體程序。馬鞍山、滁州等市相繼與公檢法機關的聯合發文,出臺關于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意見。合肥、蚌埠、銅陵、池州等市組成刑事法援律師團,專項承辦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定向支援刑事律師資源不足的縣區。合肥、亳州、宿州、淮南、馬鞍山、宣城、銅陵等7個市及廣德縣一季度辦理刑事法援案件量同比增長率均在100%以上。
(安徽省司法廳)
為了對北京市律師行業“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開展一年來的工作進行回顧總結,表彰在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個人,繼續鞏固和不斷深化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成果,北京市律師協會于7月5日舉辦了“情系百姓法暖萬家——法律服務村居行優秀公益律師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通過短片、訪談等環節穿插進行。6名獲獎律師代表作為嘉賓走上舞臺,以化解農村宅基地、耕地糾紛、小區物業糾紛、贍養糾紛等具體服務案例對首都律師在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中服務基層民生及無私奉獻精神進行了生動地演繹。典禮集中呈現了北京律師行業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開展一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全面展示了北京律師對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精神內涵的理解和踐行,傾情詮釋了北京律師推動社會和諧、造福百姓民生的職業追求。
作為市政府折子工程和為民辦實事項目,法律服務村居行活動開展以來,按照屬地為主、全市調劑的原則,為全市6166個村、社區配備了結對服務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建立了“一對一”的結對服務模式。通過定期舉辦普法講座,結合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法律咨詢,結合本地區排查出的重點糾紛開展糾紛調解,結合區域多發高發涉法問題對基層人民調解員和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培訓,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了村居層面基本法律服務的全覆蓋。據統計,全市631家律師事務所與村居簽訂了服務協議,5015名律師直接參與各類法律服務;累計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32158人次,舉辦法律講座5436場,發放法律宣傳資料503136份,代寫法律文書8535份,參與糾紛調解11235次,提供法律援助5749件,擔任法律顧問3265家,為維護首都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北京市律師協會 楊孟濤)
為更好地滿足基層法律服務的需求,2012年,武漢市司法局在中心城區試行了“一社區一律師”制度,今年,向全市擴展,實現社區律師全覆蓋。社區律師每周四為群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解答咨詢、代理案件和宣傳普及法律知識。目前,全市已有1074個社區配備了“一對一”社區律師,累計接待法律咨詢15萬人次,開展法制宣傳675場次,代理案件1160件,辦理法律援助2400余件,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初,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律師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社區律師工作和經費保障作了明確規定,要求每個社區配備一名專業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將社區律師每人每月1000元補貼納入各區財政預算。市政府將社區律師工作納入市司法局一級績效目標予以考核。市司法局將社區律師作為重點特色項目全力推進,先后召開全市社區律師工作動員部署會和社區律師啟動工作匯報會,對全市社會律師工作統一部署和謀劃,要求社區律師工作逐步實現認識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管理到位、考核到位、宣傳到位等“六個到位”。市司法局出臺了《關于建立社區律師工作機制 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意見》、《社區律師工作職責范圍》、《社區律師服務工作流程》等規章制度,構建了以律師為主體,司法行政部門指導協調、律師協會牽頭負責、街鄉鎮和社區支持配合的社區律師互動平臺。各區司法局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支持,分別制訂了實施細則及有關規章制度。各街鄉鎮和社區也積極配合,給社區律師安排了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辦公設備,為社區律師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江漢區將社區律師工作納入區政府績效目標和政府十件實事,建立了武漢市第一家社區律師工作室,9名區局領導分片落實,在全市率先完成社區律師一對一安排。武昌區首創社區律師“法制故事會”,以社區發生的典型事件為題材,由社區律師與社區居民進行互動,現場解答法律問題。洪山區狠抓規范化建設,活動到位,深受街、社區居民的好評。青山區成立了“律師有約”社區律師工作專家組,對于轄區內重大、重要事件,由專家組集體研究后進行回復和處理,保證辦事辦案質量。漢陽區將社區法律室和社區律師建設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重點為轄區內城中村改制、老廠改造提供房權、產權、股權等方面的專業法律服務。
目前,社區律師工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社區干部一致認為律師進社區涵蓋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制宣傳、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等內容,有效增強了社區的自治功能,提升了社區依法管理的能力,豐富了社區便民利民的功能,維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社區律師表示這是雙嬴的事情,要將此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事業來做,扎根基層,通過為社區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不斷提高律師的社會影響力。
(湖北省武漢市司法局)
大連市法律援助中心結合新《刑事訴訟法》的正式實施,認真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刑事訴訟法律援助的規定》,針對新刑訴法中法律援助對象范圍擴大、援助介入階段前移、援助方式變化等特點,加大對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采取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積極推進并不斷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一)加強組織隊伍建設,夯實刑事法律援助專業基礎。一是建立聯合辦案機制。新刑訴法實施后,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介入點由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為此,市法律援助中心與公安機關聯系,起草了《大連市公安局大連市司法局關于偵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法律援助暫行規定》,該規定明確了職責分工和案件管轄,細化了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的程序。二是組建專業的刑事法律援助律師隊伍。今年3月,市法律援助中心通過市律師協會網站,在全市律師中招聘了70多名政治素質過硬、熱心社會公益、具有三年以上執業經驗、無違紀記錄的律師組建了法律援助律師隊伍,共分七個專業組,其中有12名辦理刑事案件的律師。通過進行專業化分工,保證刑事援助案件的質量。三是開展專項業務知識培訓。以學習新刑訴法為主要內容,邀請公檢法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擅長刑事辯護的資深律師為法律援助律師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進行系列專項培訓,在培訓中深化業務人員對新刑訴法基本原則、精神內涵、程序變更的理解。 (二)推進服務關口前移,拓寬法律援助申請渠道。新刑訴法將法律援助介入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為積極應對制度上的新變化,市法律援助中心在服務時間和工作機制兩方面下功夫,推進兩個“無縫銜接”。一是保證服務時間上的“無縫銜接”。公安機關送達通知書后,可立即將中心指派律師函帶回去,避免因公文流轉耽誤時間影響案件進度,同時也最大程度方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申請并及時獲得法律援助。二是實現工作機制上的“無縫銜接”。為了準確執行新刑訴法關于在審查逮捕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規定,加強與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相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工作。市法律援助中心今年多次和公安監管場所、法律部門、辦案機關協調和溝通,通報近期刑事法律援助工作開展情況,共同研究解決工作銜接中存在的問題。(三)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增大刑事案件援助對象覆蓋面。市法律援助中心結合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對刑事法律援助工作進行宣傳,借助報紙、新聞媒體,著重宣傳申請法律援助的方法和途徑,使社會和群眾對法律援助工作有更加廣泛的了解,提高群眾對法律援助的知曉率,實現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的目標。近期,還建立了大連市法律援助中心網站,方便廣大群眾網上咨詢和申請辦理法律援助事項,保證了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實現服務和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
(遼寧省大連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