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凱 瑟 琳·曼 著 , 張 玲 譯
(1.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美國 馬賽諸塞州 02114;2.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貿易便利化”(TF)這一課題涉及到除關稅和配額之外的國際貿易壁壘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開始關注和研究這些壁壘、國際采購、國際貿易等問題,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本文著眼于改善國際貿易交易和投資環境,從而盡快制定適宜跨國供應鏈的貿易政策。這些政策包括提高港口運載效率、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以及完善國際標準等。由此可見,貿易便利化的政策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和一個微觀的視角:宏觀的視角就是政策制定者應改善貿易環境以促進國際采購和國際貿易,微觀的視角就是供應鏈的參與者如何有效地進行運作以提高貿易便利化。
國際貿易談判未獲結果致使人們不再關注經濟和貿易便利化問題。從歷史上來看,成功的多邊和雙邊談判曾普遍減低了關稅稅率,因此,國際采購中的“價格”有所降低。但換個角度看,近期的貿易談判又因在關稅稅率和配額減免問題上出現的膠著狀態而愈發冗長且爭議不斷,所以政策制定者把注意力轉到了貿易壁壘的其他方面,試圖通過改變包括本國國內原有的問題來改善國際采購環境。國際貿易便利化的研究既包括改善本國國內環境,同時也包括對他國貿易便利化改革經驗的研究。這兩個方面對提高國際供應鏈效率都發揮著巨大作用。
改善國內環境的研究,關鍵點在于對不同類型貿易政策改革重要性的解析。阻礙國際采購的因素包括港口、道路、關稅、金融、科技和國際標準等各個方面,基本涵蓋了整個經濟領域。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不可能一次性進行所有方面的改革,而對貿易便利化的研究旨在幫助他們優先改革最有效率的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潛力,以在國際供應鏈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同樣地,貿易便利化研究尤其是對國際援助和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可以幫助國際援助組織優先考慮最需要幫助的國家和項目。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發展程度由國際供應鏈參與度所決定,而國際貿易水平又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際貿易便利化的研究可以幫助貿易政策制定者和國際援助組織了解貿易便利化改革如何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地區、國家甚至是全球的國際貿易發展。
便利化改革能夠對貿易環境產生影響,從而改善國際采購和貿易,研究者在測評這一影響的有效性方面面臨四個挑戰。第一,如何認定和衡量貿易便利化對貿易環境的影響。第二,研究者需要選擇一個模塊來說明貿易便利化對貿易量和全球供應鏈網絡的重要性。由于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非常關心其投入回報率的精確數值,因此第三個挑戰是設計一個精確測評改革對國際貿易和國際供應鏈參與度影響的方案。最后,在國際援助的問題上,研究者要作有關援助類型與貿易便利化及國際貿易發展關系的測評。本文將著力研究前兩個問題:一是認定和衡量貿易便利化;二是選擇一個模塊術語。
對于貿易便利化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貨物通關的非關稅直接成本上,例如集裝箱的裝卸成本、通關的時間成本等。當前,隨著國際供應鏈的復雜化,將貿易便利化的研究局限于港口設施、關稅或物流成本顯然太過狹隘。
為了提高在及時制物流和供應鏈獨立模塊中的參與度,個體商家必須實現與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實時溝通交流,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交流。因而,信息技術網絡和金融機構的全球鏈接與當今的貿易便利化研究和政策制定愈加密不可分。
此外,隨著買賣雙方交易關系越來越正規,熟悉相關國際慣例的公司在國際供應鏈貿易中比其他公司更具競爭優勢。例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規定能夠保證供貨商的全球供應鏈合法性,因此保證某國的某公司符合這個規定是保證貿易便利化的首要原則。
總之,成功地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競爭當中,需要對一系列的貿易便利政策進行系統研究。這一系列政策指對經濟環境的研究,既包括國際環境也包括國內環境。在這個體系當中,有傳統的基礎設施(例如港口和道路),還有像標準和政策這樣“非傳統”的軟件設施。為了協助制定政策,咨詢和援助機構需要分析貿易便利化的各個方面,以制定出更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
測評貿易便利化程度和貿易環境的有效數據是過去10年積累的數據,其中最重要的數據來源是世界銀行的企業門戶數據庫(ESP)。這個綜合數據庫的數據包括公司在受到國內經濟政策、管理、規則、基礎設施和金融管制以及公共政策的影響下,對投資和經濟環境中諸多問題的反應等,是國家、行業以及公司三個層面上貿易便利化指標的唯一數據源。這個數據庫中有12萬余家企業、超過125個國家參與測評,涉及到150個環境指標。調查者深入全球供應鏈網絡測評這些數據在國家、行業以及公司三個層面上的適用性。
此外,除了企業門戶數據庫外,其他測評貿易便利化程度和經濟環境的數據庫也都日漸成熟。例如,物流績效指標(LPI)、商企調查報告(DBS)和國家層面上的世界銀行貿易指標報告等。其他數據來源,雖然規模較小但是歷史悠久,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及世界經濟論壇的《世界競爭力年鑒》等。還有一些來自主要工業國的數據庫也非常重要,可以用于對市場經濟的標桿測評。
關于貿易便利化環境對國際采購和貿易的影響,有關文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1)國際供應鏈競爭中,同一地區國家之間貿易便利化的數據測評。(2)貿易便利化環境如何影響某種特定商品供應鏈的案例分析。(3)同一地區國家之間貿易便利化在某一領域的計量分析。(4)多國家多種貿易便利化因素對國際貿易影響的計量分析,其中也包括其他因素,如關稅、國內生產總值(GDP)。對于貿易便利化政策,經濟環境和供應鏈狀況與國際貿易增長的關系,研究方法多樣,且各有建樹。
最簡單直接的研究方法就是將一國的貿易便利化指標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即標桿測評。雖然這種方法無法反映貿易便利化指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但能夠為政策制定者和供應鏈分析人士提供建設性指導。如果某一國家的某種貿易便利化指標(如港口效率)大大低于其他與之存在競爭關系的國家,這表明該國在國際市場中處于明顯劣勢。麥恩使用了針對某一國家和針對某一產品的國際貿易數據(輸入輸出數據和經濟環境數據)等進行分析。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使用貿易便利化標桿數據來制定或完善政策,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最大化和全球供應鏈參與度的最大化,集中分析主要的出口產品及主要的貿易便利化指標,無疑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為了更好地制定貿易政策,提高全球供應鏈競爭力,麥恩從腐敗、交通基礎設施、金融機構、政策約束、海關和信息技術應用等六個方面分析比較了國家的經濟環境。首先,使用研究工具測評了被研究國的特色國際貿易模式。這能夠幫助其了解該如何選擇供應鏈,選擇當前供應鏈體系中最熱門的產品或者即將成為熱門的產品。其次,關注對產品供應鏈的哪種投入最能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例如對女裝行業和食品加工行業的投入就非常不同。這可以幫助被研究國了解什么樣的投入能夠獲得最大的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第三,選取與貿易便利化及國際供應鏈相關的六個方面測評一個國家的貿易環境,并根據不同的產品選取不同的環境指標。這可以幫助被測評國了解本國貿易環境的優勢和劣勢。
麥恩所作的三個層次的測評互相關聯,可以幫助被測評國確定在其最關鍵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哪種環境因素對該產品的供應鏈影響最大。測評結果將顯示何種貿易便利化改革會帶來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最大化,進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國際貿易業績。
第二種分析貿易便利化成效的方式就是案例分析。供應鏈各個模塊之間高度獨立,針對特定產品的案例分析能夠提供有關商業關系和生產成本等模塊的詳細信息。但案例分析的目的和貿易便利化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因為分析案例關注的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如何做生意,而貿易便利化則關注如何推動改革以改善經濟環境。此外,案例分析只針對某一特定產品,而政府需要的是能適用于大多數產品的改革方案。即便如此,針對某一國家貿易便利化改革的案例分析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能詳盡地分析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更為重要的是,案例分析可以作為貿易便利化如何有力提高國家貿易環境吸引力的重要例證。
特定國家特定商品在全球供應鏈中表現的案例分析,包括漢弗萊(Humphrey)和蒙米杜維克(Memedovic)的汽車案例,卡普林斯基(Kaplinsky)、蒙米杜維克(Mededovic)、毛利斯(Morris)、利德曼(Readman)的家具案例,吉瑞夫和蒙米杜維克(Gereffi&Memedovic)[1]的女裝案例等。特定國家和特定貿易便利化類型的分析有威爾遜(Wilson)等進行的研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的國家研究,以及由供應鏈職業協會(CSCMP)贊助的多項國家研究。
特定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改革案例分析能夠詳盡體現改革的成本和效益,因而重要性非常明顯。但是,特定國家的分析結論往往難以適用于其他國家。如今案例分析愈來愈多且具有連貫性,因此無論是對政策制定者還是對國際供應鏈網絡中的公司而言,其價值都日益明顯。
第三種方法是對貿易便利化的深入分析。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數據的粒度可以有效控制,例如,通往港口主要公路旁的公司密度、網絡服務商的數量等,同時可以分析具體貿易便利化政策的改革對全球供應鏈或潛在國際貿易國的影響。有大量的研究關注了港口和交通的貿易便利化改革以提高供應鏈競爭力,例如,施佩爾德(Shepherd)[2]關注了道路交通網絡的質量,費克(Fink)[3]分析了港口服務競爭力降低的原因,霍斯曼(Hausman)[4]研究了相關物流和運輸時間,發展銀行(IADB)則關注了拉丁美洲的港口和相關基礎設施。
另外,一些研究則關注了網絡溝通和全球供應鏈的關系,包括弗里德(Freund)[5]的網絡研究,費克[6]的交流成本研究和福瑞(Ferro)[7]的網絡使用情況研究等。
深入分析的另一個方面是標準的確定。馬內斯(Moenius)等關注雙邊共享標準的影響,陳(Chen)[8]研究了遵守海外標準的益處,施佩爾德關注了紡織品的行業標準,威爾遜等回顧了食品行業標準,福瑞[9]則關注了遵守國際標準化組織規則如何影響出口商利益。對于那些參與國際貿易的公司而言,遵守標準無疑是國際貿易成本的一部分,所以,政策制定者需要把標準帶來的貿易壁壘當作貿易便利化改革的一部分。
這些深入的研究,雖然范圍不廣,但對政策制定者和公司都很有價值。當然,對某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因缺乏和其他領域的對比性,所以研究結果很難準確評判貿易便利化改革是否最能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參與度。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數據的粒度并不與產品種類和產品領域相關,而是與經濟的整體情況相關。例如,阻礙食品加工行業國際貿易的因素表面看來可能僅是因為缺少冷凍集裝箱,但是僅僅研究運輸方面的問題很難確定整個供應鏈的最薄弱環節。
第四個環節是設計計量模塊來研究貿易便利化和貿易量。“引力”模塊或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塊(CGE)都可以同時測評多個國家多類型的貿易便利化改革。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塊使用交易成本和生產力參數來測評貿易便利化,通過虛擬貿易便利化的復雜結構,可以將其改革分析成果輻射至整個經濟領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過于寬泛的參數很難適用于貿易便利化的具體領域,所以這樣的模塊很難催生出具體的改革政策和指引。
引力計量模塊可以同時分析多個貿易便利化指標和多個國家,這樣的分析能夠在不同貿易便利化領域和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由于該模塊融合不同的貿易便利化政策(硬件設施如港口,軟件設施如規章制度)和貿易壁壘(如關稅),所以它的分析成果可以明確顯示出不同領域改革之間的差異,從而為被測評國確定改革模式。和其他模塊不同,計量分析可以明確顯示出改革帶來的國際貿易增加量。但是,迄今為止,引力模塊僅關注了一國商品的總交易量,而并未細化到具體商品。
引力模塊能夠測評貿易同盟的邊境和同盟內部的貿易便利化指標。研究成果包括威爾遜的經合組織研究、索洛加(Soloaga)的墨西哥研究以及布埃特(Bouet)[10]的非洲改革研究等。
大多數的貿易便利化計量研究都得出了一致的結論,貿易便利化改革會伴隨著國際貿易量的增加。這就是說,當全球供應鏈的大環境改善時,公司也會立即作出積極回應以帶來貿易量的增加,這些貿易增加量的總和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宏觀數據。貿易便利化的研究也表明,簡化通關手續、提高港口效率、遵守國際標準等手段共同作用,能夠大大降低進出口商的物流成本。
公司對貿易便利化的積極回應帶來宏觀數據的改善是非常微妙的。威爾遜的研究表明,某國的便利化改革帶來的貿易增加量要多于通過貿易談判降低關稅帶來的貿易增加量,改善國內的貿易環境比參與多邊談判更能有效地增加國際貿易量。此外,國內貿易便利化改革能很好地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參與國際貿易的進出口雙方都會為了改善貿易環境而積極努力。當然,出口方為了自己的利益會更加積極。最后,將國家按照地區或收入水平劃分,威爾遜的研究顯示,對某些國家和地區而言,對硬件設施的投入會帶來國際貿易量的增加,而另一些國家則需改善軟件環境以促進國際貿易。
對貿易便利化改革和國際貿易量關系的宏觀測評已經得出了非常明確的結論:貿易便利化指標的正向變化改善了國際供應鏈環境,通過環境的改善,企業會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并帶來整個國家貿易量的增加。這些貿易便利化的改革可以在一國國內進行。事實上,一國國內的貿易便利化改革比參與國際談判降低關稅更能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改善的貿易便利化指標能很好地平衡國際收支,因為出口商更愿意花大力氣促進全球供應鏈環境的改善。
回顧整個研究過程,信息技術硬件設施的改善和對國際標準的遵守是改善國際供應鏈環境,進而增加國際貿易的關鍵因素。但是每個國家因國情不同,需要改革的領域也各有差別。標桿測評工具關注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產品和模式、貿易便利化指標的現狀,以及對產品供應鏈的投入等因素。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決策者、咨詢師和經濟戰略家為自己的國家量身打造最適合的貿易便利化改革方案。
這些成果只是貿易便利化和全球供應鏈關系的基礎研究,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全球供應鏈日益推動國際貿易并影響國內和國際發展模式,情況千變萬化,因此這四種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研究問題難免會有爭議。(1)國家或地區的主張如何影響公司的決策?一家公司將如何根據國家經濟環境制定自己的供應鏈策略?這方面的實驗數據太少,僅有的案例也不足以說明問題。國家和公司的決策者需要了解貿易便利化政策對采購與生產決定的直接和間接影響。(2)國內和國際公司應如何支持國家提高其國際競爭力與全球供應鏈參與度?是從公司角度出發還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像商會這樣的組織是否屬于供應鏈的參與者?(3)在貿易便利化的研究過程中,是否要考慮貿易公司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些公司是否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并促進國家的發展?
對供應鏈專業人士而言,最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就是聯合國際、國家間和地區間的力量,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從而引導公司正確決策以促進國家的發展。本文提到的四種研究方法分析了全球供應鏈的設計、改革以及現狀,應受到供應鏈專業人士的關注。
*本文系北京物資學院青年基金項目“物流英語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文章來源于美國《供應鏈管理》雜志(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2,48(3):7-12.
[1]Gereffi,G.,O.Memedovic.The Global Apparent Value Chain:What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by Developing Countries[M].Vienna,UNCTAD,2003:225-229.
[2]Czubala W.,B.Shepherd,J.Wilson..Help or Hindrance?The Impact of Harmonized Standards or African Exports[Z].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4400),The World Bank,Wachington DC,2007,36(4):405-419.
[3]Fink C.,A.Mattoo,C Neagu.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Cos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Z].World Bank WorkingPaperSeries(2929),2002,30(4):113-129.
[4]Hausman W.H.,H.L.Lee,U.Subramanian.Global Logistics Indicators,Supply Chain Metrics and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 [Z].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773,2005,46(11):109-119.
[5]Freund C.,D.Weinhold.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national Trade[Z].Technical Report,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693),Board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vstem,U.S.A,2000,26(4):245-259.
[6]Fink C.,A.Mattoo,C.I.Neagu.Trade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rvices:How Much Does Policy Matter[Z].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6:nl),2002,30(6):81-108.
[7]Ferro,E.Productivity in Globalized Firms[D].Massachusetts:PhD Dissertation Chapter,Brandeis University,Waltham MA,2009:95-109.
[8]Chen M.X.,T.Otsuki,J.Wilson.Do Standards Matter for Export Success[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3809),2006,20(9):152-165.
[9]Ferro E.Signaling and Technological Marketing Tools for Exporters[Z].Policy Research Paper(5547),The World Bank,Wachington DC,2010,46(5):312-320.
[10]BouetA,S.Mishra,D.Roy.DoesAfricaTradeLess than It Should,and If So,Why?[J].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Institute,2008,48(7):14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