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金
基層醫療機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原因分析
羅 金
目的通過觀察我中心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資料,探討分析該疾病誤診情況與原因。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癥狀表現以及誤診情況等臨床資料。結果8例患者發生誤診,誤診疾病有膽囊炎癥、肺部感染癥、胃腸炎癥以及癲癇等,誤診率為 40.00%。結論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率高,提高醫療人員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保持臨床診斷時高度的警惕性,才能降低癥狀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情況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與研究。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誤診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英文簡稱AMI,患者由于心肌出現急性血液供應缺乏引發缺血性壞死,最終形成AMI相關癥狀表現,由于不典型癥狀患者診斷難度較大,且基層醫療機構冠脈照影技術以及其它治療條件等水平有限[1],造成臨床上診斷癥狀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較高的誤診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與治療質量。因此,探討分析該疾病誤診情況與原因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對我院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原因進行探討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2~88歲,平均年齡為(64.82 ±6.0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AMI診斷標準,其中出現上腹部疼痛、惡心7例,胸悶、氣喘5例,心血管異常表現6例,暫時性休克、血壓水平低2例。
1.2 方法對2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癥狀表現分別進行治療,主要治療操作包括常規擴張血管、促利尿、保障供氧、保護心肌以及常規抗感染治療等[2],所有患者經住院治療后出院,定時到市級或省級醫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并進行心電圖動態檢查,注意觀察心電圖演變情況,此外,對患者血清心肌酶譜中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Ct-羥丁酸脫氫酶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改變,檢查是否符合AMI不典型癥狀改變標準[3]。
2.1 誤診結果本次研究的20例患者中8例在就診前8小時內出現誤診,誤診率為40.00%,其中誤診為膽囊炎癥3例、肺部感染癥2例、胃腸炎癥2例以及癲癇1例。8例患者在病房治療后均得到正確診斷并予相關治療,正確診斷疾病具體包括急性前壁、下壁心梗塞、右室心梗塞以及心內膜下心梗塞。因就診時間延誤死亡1例。
2.2 原因分析
2.2.1 缺乏疾病認識對急性心肌梗死癥狀不典型患者由于臨床癥狀與其它類疾病相比表現不顯著,若無足夠的臨床診斷經驗,缺乏對不典型癥狀的認識,誤診率則高。由于患者在臨床上受到諸多因素干擾,癥狀表現在就診前后變化較大[4];此外,冠心病、膽囊炎、胃腸炎癥以及癲癇等相關疾病與急性心肌梗死均具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尤其是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癥狀患者例數也相應隨之有增無減,容易對疾病表現初期產生混淆,加重臨床誤診率。若AMI患者屬于典型癥狀,尚且為諸多臨床醫師所熟知,但由于該疾病不典型癥狀主要表現以昏暈、嘔吐、惡心、上腹疼痛等消化道異常以及肩背、面頰、頭部、右胸、右肩關節等部位疼痛為代表,此外,還伴有心功能異常、呼吸功能障礙、血壓水平降低等,且癥狀表現多樣化與復雜化,易出現疾病認識偏頗最終引起誤診。
2.2.2 病史迷惑針對于有腹部疼痛、不適等相關腹部患病史的患者與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癥狀如嘔吐、惡心、上腹疼痛等相關表現相似程度大,容易造成診斷迷惑、誤認為是既往病史的復發,導致誤診情況發生。
2.2.3 檢查未及時由于基層醫療機構冠狀動脈造影技術檢測設備缺乏,大多數患者的確診需至較高級醫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及心電圖動態檢查,對患者血清心肌酶譜中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Ct-羥丁酸脫氫酶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改變是否符合AMI不典型癥狀改變標準的核對,均需要一定的時間,造成檢查未及時,影響了診斷正確率。此外,基層醫療機構治療環境的限制,對病癥不明確的患者需要進行長途轉診[5],該特點決定了檢查所需時間與非基層醫療機構相比更多,延誤了診斷與檢查時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不典型癥狀診斷難度較大,且基層醫院冠脈照影技術以及其它檢查、治療條件等限制,造成臨床上對診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現誤診的情況較嚴重,影響了患者預后與治療質量。近年來,由于患者就醫觀念的改變,對治療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傳統的基層醫院有限的診斷質量已不能滿足患者的治療要求,必須努力提高醫療人員診斷、治療等相關業務水平,加大早期診斷時癥狀觀察的敏感性與警惕性。
復查過程亦要掌握心肌酶學檢查知識,觀察心電圖不典型患者動態表現,方能有效降低臨床誤診率,因此對基層醫院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誤診原因進行探討分析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且不同學者研究后均得到相似的研究結果,例如高齡患者往往會并發有心腦血管疾病,在疾病發作時極易掩蓋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患者的臨床表現[6]。基層醫院診斷條件限制,對于出現上腹部疼痛、惡心、胸悶、氣喘、心血管異常、暫時性休克以及血壓水平低等表現,做出初步診斷時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且記錄早期表現,并送至其它醫院轉診,行心電圖檢查和必要的心肌酶學動態觀察,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本文研究收治的 2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癥狀表現以及誤診情況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從疾病認識水平、病史迷惑以及檢查未及時等對患者臨床誤診原因進行分析。在早期診斷的結果中得到本次研究出現誤診的患者例數為8例,誤診率為40.00%,其中誤診為膽囊炎癥3例、誤診為肺部感染癥2例、胃腸炎癥2例以及癲癇1例。說明及時把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檢查時間,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水平與醫療業務水平,尤其是對機械通氣相關知識的過硬掌握,對有效降低患者臨床誤診率是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率高,提高醫療人員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保持臨床診斷時高度的警惕性,才能降低癥狀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誤診情況的發生。
[1] 吳冬梅.急性心肌梗死38例臨床誤診原因分析[J].當代醫學, 2011,17(24):86-87.
[2] 岳長國.基層醫院17例癥狀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診斷分析[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0,8(3):17-18.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710-725.
[4] 路晉通,左鋒.基層醫院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誤診原因分析[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6,6(16):39-40.
[5] 袁五一.基層醫院不典型急性心梗的誤診原因附9例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9,23(11):215.
[6] 牛靜,王慶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現與早期診斷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6.
R542.2+2
A
1673-5846(2013)09-0096-02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王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淮安 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