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躍森 周福友
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95%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經營者自主定價,價格形成機制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制度、約束機制尚未及時健全和完善,不正當價格行為也就乘隙而生。我國市場價格的種種亂象,當前來看,既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過程中不夠健全和不夠完善的因素,又有政府價格管控方式、管控手段跟不上時代節拍的原因。在改正價格管控方式方面,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必須有位有為,致力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盡管商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是政府不能以此為由當“甩手掌柜”無所作為,或者當“看客”不聞不問。政府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地彌補市場缺陷,對價格水平、價格行為進行調節控制、監督管理。堅持統籌兼顧、有保有壓,妥善管理好政府調價項目。
——努力創新工作機制,增強價格管控的有效性。一是進一步做好清費減負工作。加強對農貿市場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社團收費和商場(超市)進場費的清理整頓,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降低偏高收費標準。對沒有列入定價目錄的收費項目,通過經營權承包費用和政府補貼資金情況調查,及時采取引導、勸誡、公布參考收費標準、公開曝光等多種手段,推動市場投資主體降低過高的攤位費和收費標準。
二是實行生活必需品提價告知制度。為防止市場價格連鎖上漲以及企業不合理漲價,政府價格部門應對當地大型主要商業零售超市及農貿市場經營的糧食制品、食用植物油、豬肉、乳品、雞蛋等群眾生活必需品實行提價告知制度。
三是建立市場監督檢查和聯合執法工作制度。價格主管部門要建立價格檢查常態化機制,各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暢通價格、消費者、質量、商務等部門的投訴舉報和群眾維權專線電話,建立健全市場掛牌經營、進貨查驗、購銷臺帳等制度,推行網格化管控模式,切實優化市場價格和消費環境。
四是健全價格信息發布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準確闡釋和積極宣傳國家及省、市為穩定物價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推進民生價格信息發布工作,定期向公眾發布本地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引導消費者“價比三家”,促進市場合理形成價格和經營者合理定價。
——加強流通領域治理,降低商品流通經營成本。進一步發展消費市場,理順市場價格體系,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廠家直銷,擴大農超對接范圍,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認真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擴大綠色通道品種目錄,減少關卡,確保運輸的暢通。增加財政投入,通過投資入股、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收費公路要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免收通行費,少量混裝其他農產品以及超載幅度在合理計量誤差范圍內的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比照整車合法裝載車輛執行。
——強化價格監測預警,發揮好價格管控的參謀助手作用。一是健全監測網絡,夯實價格管控基礎。目前,市級以上價格部門均建立了價格監測機構,下步要重點抓好縣(市、區)價格監測機構的建立,擴大監測網點布局,加強經費保障,構建好智慧價格信息平臺,實現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實時信息交流。二是加強價格監測,及時準確掌握市場運行態勢。通過對市場價格和重要商品價格變化情況監測,跟蹤了解管控商品的供需情況和價格變化的主要動因,加強對市場和經濟運行狀況的調查,加強對價格形成因素、翹尾因素、漲跌因素、周邊城市價格水平的比較分析,提出運用價格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的措施,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服務。三是實施應急聯動,構建價格應急處理機制。市、縣(區)政府要把應對價格異常波動、搶購等突發價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工作納入政府應急工作總體預案,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價格異動警情的判定與處置,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價格危機的局面,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穩定、持續發展。
——完善價格法律法規,維護市場價格秩序。要盡快出臺一些《價格法》的配套法律法規。同時要細化《價格法》的有關條款,明確部分模糊條款的釋義和范圍,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網上購物、電子商務、電子交易市場等新型交易方式的市場價格行為監管辦法,為嚴厲打擊操縱電子合約、投機炒作等現貨市場價格秩序的價格違法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加快出臺大型批發市場、物資集散中心、超市等主要流通環節的市場價格行為監管辦法,以防止和制止推動價格上漲,穩定價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