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產業處
客觀看待浙江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對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去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再次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在國際經濟低迷和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漸增的“雙重”壓力下,浙江省產能過剩矛盾也日趨凸顯,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客觀看待浙江省產能過剩問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對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已相當突出。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同時,新興產業也出現產能過剩,如光伏產業、風電設備等。如此大范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將對我國工業發展極為不利。產能過剩問題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坎”,化解產能過剩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
下一步,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該方案將結合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特點分業施策,有針對性地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措施。
要客觀認識當前浙江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市場競爭的需要,關鍵是要把握好程度。市場競爭必然會產生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這一問題將會長期存在。若多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長期存在,將導致企業間惡性競爭加劇,資源浪費嚴重,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必須及時加以有效引導、抑制和化解。因此,一個行業是否產能過剩,關鍵在于其過剩程度。
分析浙江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要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產能是產品的生產能力,代表產品的供應規模;需求是市場對產品的需要量。產能、需求都同區域范圍緊密相關,一般有國內產能與需求、國際產能與需求。產能過剩是同一時期產品供應能力大于市場需求量。由于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市場的國際化,大部分產品的產能、需求都要從全球去考慮,小部分產品產能、需求要立足國內去分析。浙江當前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都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分析浙江產業的產能、需求,不但要考慮國內,也要考慮國際。判斷浙江省某一行業是否出現產能過剩,必須從全國、全球的角度下判斷。
省級區域經濟也有產能過剩問題,但核心是增強產業競爭力。省級區域經濟是全國經濟的組成部分,一些行業的產能從全國乃至全球看已是過剩,但從浙江省看就不一定是需化解的過剩產能。只要浙江這些產能是有競爭力的,能夠在競爭中占領市場,不但不應淘汰,而且要加快增強競爭力,加快發展升級。從省級區域來看,分析產能過剩要有別于國家,關鍵要從省里實際出發,核心是產業競爭力,對全國已經或即將產能過剩的能力,浙江省的著力點是要加快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做強做大。
要把積極化解產能過剩轉化為加快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實力的機遇。抓住國家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有關政策措施的有利時機,遏制缺乏競爭力產能的盲目擴張;抓住浙江產業轉型升級的時機,淘汰落后產能;整治、提升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按照“科學規劃、減少總量、集中治理、統一監管”的要求,對重污染、高耗能行業進行統籌規劃布局。積極化解產能過剩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有序推進。要提高產業準入門檻,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建立產能退出機制;分行業制定實施差別電價、懲罰性水價等政策,完善激勵和約束政策,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積極化解產能過剩要與加快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聯動推進。有選擇、有重點地培養發展以高端制造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在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等領域實現突破,盡快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加快提升浙江產業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