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曉敏
(作者為浙江樹人大學教授)
社會公眾普遍對龍頭骨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抱有更高的期望。龍頭企業理應深化社會責任意識,明確社會責任要求,構建責任管理體系,健全推進工作機制,自覺成長為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中堅力量
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是促進浙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是增強浙江產業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核心主體。2009年,省政府確定了146家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以下簡稱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作為浙江工業創新發展的排頭兵、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力軍,龍頭企業在支撐、引導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區域工業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龍頭企業應當有更為寬廣的視野,用高度的責任思維統籌企業發展大局,全面系統地推進社會責任建設,以一個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姿態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一)從宏觀層面看,龍頭企業是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中堅力量
近年,浙江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迅速萌生,不少企業在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和度過生存壓力之后,開始思索企業如何謀求永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開始關注與企業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勞資關系、環境保護、社會形象等問題,部分企業開始用嶄新的面貌與有力的行動擎起社會責任這面大旗。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眾多中小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整體水平仍然偏低,“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的現象并不少見,環境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勞動保障形勢不容樂觀,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狀況不容忽視。作為工業經濟骨干和支柱的龍頭企業有責任作為“領跑者”,引領浙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中流砥柱。

當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規模實力之間關系的議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實業界的普遍關注,現有相關研究的基本結論是: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擁有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內涵認知,而社會公眾普遍對龍頭骨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抱有更高的期望。由于浙江大量中小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尚處于樸素的自發階段,意識普遍不強,沒有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也缺少相應的制度化的體系,龍頭企業理應深化社會責任意識,明確社會責任要求,構建責任管理體系,健全推進工作機制,自覺成長為浙江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中堅力量。
同時,浙江龍頭企業帶動型產業集群的組織形態也具有建設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先天優勢。作為產業發展的引領者,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所在產業集群整體的競爭實力和優勢,主要體現在“經濟規模”、“技術”、“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龍頭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產業主導地位,設立產業生態建設的壁壘,對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推行“鏈責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推動整個產業集群社會責任網絡的構建。應當看到,在由諸多具有較高產業關聯度的企業組成的區域性網絡組織系統內,由于“地理臨近性”,龍頭企業背后往往會形成彈性專精的本地生產網絡,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協調機制進一步合約化、網絡化,形成了良好的配套協同競爭力。以龍頭企業作為集群社會責任建設的“戰略基點”,利用緊密的網絡關系進行“網狀式”推進,就會取得較好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成效。
(二)從微觀層面看,社會責任建設與龍頭企業自身發展休戚相關
社會責任建設關乎龍頭企業的生死存亡。從規模總量看,截至2011年末,全省146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4899.8億元,比2010年增長26.2%,比2009年增長67.7%;從個體規模看,龍頭企業中中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吉利集團(含全球沃爾沃)年銷售收入超千億,超500億的企業達到4家。企業的規模體量越大,其與內外部利益相關方發生的社會關系就越錯綜復雜,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也就愈益多元。尤其是隨著新媒體和現代通訊工具的飛速發展,龍頭企業在履責實踐中的偏誤更容易被卷入社會責任的漩渦之中。誰企圖僥幸逃避社會責任以謀得一企之私,誰就必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中悲慘出局。
社會責任建設化解供應鏈系統性風險。目前全省為146家龍頭企業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有7200家左右,約占全省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總數的11.3%,146家龍頭企業通過向產業鏈高端提升、延長優勢產業鏈條,每年新增配套產品和服務需求值約550億元左右。然而產業供應鏈實質上是一種松散的企業聯盟,鏈上企業作為合作博弈主體,其策略選擇受到各自利益驅動的影響。同時因為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市場不確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經濟、法律等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復時,供應鏈就會因為諸多風險的疊加而變得非常脆弱。近年國內發生的“蘇丹紅”、“瘦肉精”、“染色饅頭”、“毒膠囊”等事件,均涉及知名大企業,盡管從事件的調查結果看,問題基本都發生在上游供應商環節,但是都無一例外地對這些大企業的品牌造成了巨大傷害。類似事件警示龍頭企業不僅要重視自身“圍墻之內”的社會責任,更要加強“圍墻之外”供應鏈的社會責任管理,充分關注鏈上企業的勞工權利、環境保護和商業倫理等,通過建立有效的社會責任審核機制和實施責任采購行為,促進供應商乃至整個供應鏈社會責任表現的提升,以此化解供應鏈的系統性風險。
社會責任建設生成龍頭企業的責任競爭力。如今的市場競爭,已經跨越了單純的產品質量和價格的競爭階段,進入了責任競爭階段,“社會責任”正在重塑市場,并成為繼資金、成本、技術和人才之后企業新的競爭要素。盡管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發生相應的成本,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身的經營,但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企業也可以獲得足以彌補其所付成本的利益,如銷售額的攀升、顧客忠誠度的提高、常規性錯誤的減少、企業聲望的提升、良好企業形象的樹立、品牌效應的拓展等企業無形資產的增加,最終會給企業帶來長期的或潛在的利益。國內外學者的大量實證研究也證明,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競爭力的軟要素之一,具有很強的“企業DNA”的特質,是一種難以被復制的核心資源。
龍頭企業要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體系來實施,把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戰略、企業文化中,并通過制訂責任戰略規劃、健全責任管理制度、加強組織保障體系、創新責任文化建設等予以落實。其一,制訂企業社會責任戰略規劃。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要求企業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而是要根據企業的業務特點,關注與企業經營活動最為相關、對利益相關方具有重大或潛在影響的實質性議題,并將之融入企業的戰略目標之中。例如“海正責任戰略:短期目標——將社會責任納入海正藥業總體戰略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健康行業領先的最具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長期目標——國際接軌,成為國際醫藥健康領域最受尊敬的企業公民之一,將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到海正藥業每一個業務環節,成為海正人工作行為的基本原則。”其二,健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制度。企業應建立健全履行社會責任的制度規范,如社會責任溝通制度、信息統計制度、社會責任報告編寫發布制度等,形成履行社會責任的長效機制。其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組織保障建設。企業應明確負責該項工作的部門及其權責,選擇、安排合適的人員或團隊主管該項工作,有條件的企業宜設立專門的社會責任部門,通過部門化和專業化運作提升企業履責能力和水平。其四,創新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主要包括責任價值觀、責任文化制度與行為、責任形象提升、責任文化測評等。
龍頭企業不僅要采取自保型的商業策略,扎實推進自身的社會責任建設,更要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利用其在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和優勢談判力,進行富有成效的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規范鏈上企業在勞工權益保障、環境保護、資源使用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行為。其一,構建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責任認同基礎。與政府規制不同,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要求企業在建立對社會責任原則、標準等認同的基礎上,自愿、自覺地實現行動自律。其二,實施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與一般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相比,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更強調整體性,不僅要求作為產業鏈核心節點的龍頭企業自身能模范地履行社會責任,而且強調從供應鏈整體審視鏈上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形成包括驅動機制、執行機制、評判機制、預警機制、規范機制和懲戒機制在內的常態化的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其三,采取“大棒+胡蘿卜”的供應鏈激勵政策。“大棒”政策是指通過第三方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對供應商的環境保護、工資報酬、工作時間、安全衛生等進行評分,對于不合格的要求整改,多次不合格的,可以通過減少訂單量甚至取消合作等方式處理。而“胡蘿卜”政策,則是指作為供應鏈領導者的龍頭企業將供應商視為利益共同體,對于優秀、合規的、評分較高的供應商可以減少抽查次數,并在能源節約、環保整改、技術培訓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建立起正向的激勵機制。“大棒+胡蘿卜”的政策能有效地加強對供應鏈企業的激勵,使合作伙伴能收獲比“敗德行為”更大的利益,以此消減甚至消除敗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