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劍鋒
近年來,浙江經濟面臨著諸多困難。自2008 年浙江人均GDP 超過6000 美元進入工業化發達期后,經濟增長面臨的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制約與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原有的資源與勞動要素競爭優勢逐步喪失,而技術人才等高端優勢卻沒有得到確立。不少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漸漸消失,傳統產業不斷外移,而高新產業發展難有大的突破,企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與階層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面臨著陣痛與困難。
未來的5-10年,將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浙江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有新的機遇。概括而言,我們有三大機遇,一是習李新政帶來的改革紅利,二是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拉動,三是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啟動。
首先,要把握習李新政的精神,充分享受改革紅利。習李新政的主基調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是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基礎與條件,克強總理強調,穩增長下要保經濟增長的7%底線,否則調結構與促改革無從談起。上要壓通貨膨脹3.5%的上限。通貨膨脹超過3.5%,意味著很可能進入不可控的惡性通貨膨脹。但穩增長不能靠政策刺激、不能依靠投資刺激,主要以增長方式轉變來推動,以消費需求來拉動。“調結構”是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尤其是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要通過市場行為與政府引導,把產能過剩產業壓下來,把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高新產業發展起來。“促改革”是要把改革作為推進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的主要路徑,通過減政放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利率、匯率市場化與放寬行業準入等為主要內容的金融體制改革,以營改增、資源稅與消費稅、房產稅等改革優化為重要內容的稅制改革,以自由貿易區、貿易便利化、發展網絡貿易、開放個人對外直接投資、放寬外資進出等為內容的深化對外開放,以破除壟斷、鼓勵公平競爭、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市場化變革,以農村土地改革、新型城鎮化為核心的制度創新,全面推進生產力的解放,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市場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5-10年,將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要把握三大機遇:一是習李新政帶來的改革紅利,二是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拉動,三是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啟動
其次,要抓住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經濟處于經濟增長周期上升段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四個經濟增長周期,并出現了周期時間延長、增長波幅減緩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始自2000年的中國經濟第四輪增長周期自2008 年后進入下降階段(2009-2010 年通過政策刺激拉動有所回升),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2013年第一季為7.7%,第二季探底至7.5%。第三季經濟開始回升至7.8%。基本上表明2013年下半年,我國經濟開始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2017 年前中國經濟將處于第五輪周期中的復蘇-繁榮階段。盡管受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國內外經濟復雜環境的影響,期間經濟增長率要低于此前四輪復蘇繁榮期,但終究會為浙江經濟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的國內市場環境。
再次,要抓住新的工業革命浪潮帶來的長遠而重大的機遇。近年來,以微電子科技、生物科技、新人工材料技術、通訊、電腦科技以及自動化機械技術等六大科技發展互動,形成以制造業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網際網絡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的基礎上一次工業革命。它將使全球要素配置方式、生產方式與人們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發生深遠的革命性轉變。盡管這種變革也會給浙江帶來不少挑戰,但更多的是難得的機遇。浙江企業家精神可為浙江贏得新的競爭優勢,柔性的產業組織結構為浙江民營中小企業迎來生機,輕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可能促進浙江新產業的暴發性發展,網絡市場為浙江民營經濟實現新突破提供重要基礎。我們要以“民營企業家+高端科技人才”為導向,充分發揮浙江民營企業家這一高端要素優勢,加大引進高端技術人才,促進浙江充裕的民間資本與高新技術結合,從而創造出產業新優勢,使浙江經濟能傲立新工業革命的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