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發
2012年8月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在這個流通業國發20條中,有一個新的提法,叫“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這一論述對今后中國流通產業的發展具有歷史性意義。
首先人們要問,什么是流通產業?經濟學界有寬派和窄派之分,我是寬派論者。我歷來認為流通業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生產關系的總和。這在我與張緒昌合著的《流通經濟學》,以及我后來的著作中都堅持這一觀點。1995年,我在《人民日報》提出流通三論,即流通決定論、流通調節論和流通一體論,后來又加了兩論,即流通發展階段論與流通運作統一論,統稱為“流通五論”。近幾年我又提出流通業是以商流為中心,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支撐的產業形態,在新近出版的《流通經濟學概論》有專門的論述。
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在于:
流通產業無論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就業安置、上繳稅收、城市化進程等方面與農業、工業一樣具有基礎性,是綜合國力的主要體現。
流通產業為生產建設與人民生活服務,一手托著兩頭,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血脈和神經。
流通產業的先導性主要在于:
流通產業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PMI(采購經理人指數)與CPI(物價指數)都是流通領域的指數,但這兩個指數反映的卻是國民經濟的全局。
流通產業在生產與消費中間,一方面消費通過流通引導生產,另一方面生產通過流通促進消費,流通業反映的是對商品與服務通道的掌控力與對國內外市場的掌控力,其先導性十分明顯。
毛澤東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把“秤桿子”看得與“槍桿子”、“筆桿子”一樣重要。
鄧小平同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解放了中國的生產力,也解放了流通生產力。
江澤民同志提出“只有現代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大規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生產。”
胡錦濤同志在新的形勢下,不僅要求加快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又提出要打造與優化全球供應鏈。
我們一定要牢記,誰控制了這個國家的流通,誰就控制了這個國家的經濟。我們一定要與“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徹底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