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我國物流大發展的前奏曲已經奏響,物流業發展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非常重要會議,突出了經濟的議題,對于2013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特別是提出和研究了“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問題。我們物流界人士特別關注會議提出的這兩項重要內容。關于流通的問題,會議要求“促進重要商品市場供需平衡,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規范市場價格和收費秩序”,把流通成本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又具體提出了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的要求;關于服務業問題,會議提出要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對于早已就納入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的現代服務業,特別強調了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把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放在國家政策的位置,應當引起我們特別的重視。
中央政治局會議雖然并沒有直接明確提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要求,但是上述兩方面是與現代物流和物流業發展相關的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流通成本問題。從網上和社會輿論來看,這個問題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有一些網上的看法,直接把會議提出的流通成本引申成物流成本問題。流通成本是個非常復雜的體系,主要構成是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降低成本當然也主要從這兩方面著手。但是其中,特別引起一些網民和作者關注的是物流成本,這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商流成本與物流成本相比較,商流成本一直是關注比較多的成本領域,經濟界對這個問題早有重視和認識,而物流成本由于不清晰而長期受到忽視;另一個原因是本人的職業特性,特別關注物流,所以對于流通成本的問題,自然和物流成本聯系到一起。
關于物流成本問題。一年前媒體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數據現在已經被廣泛引用: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左右,也就是說我國國民經濟多承擔了物流成本有三萬多個億,相當于每一個中國人每年多承擔二千多元的物流成本。很明顯,這個數字反映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經濟現象,那就是我國在經濟大發展的進程中,付出的物流成本太高了!或者明確地講,物流成本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物流發展的一個“瓶頸”,這么高的物流成本是我國經濟發展嚴重的制約因素。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進一步降低流通成本”,一個重要的著力點應該在于物流。
成本對于物流的制約從理論上早就為經濟界和物流界所認識,而且形成了相關的兩個重要理論:“物流冰山”、“黑大陸”理論和“效益背反”理論。這兩個理論告訴我們,認識和掌握物流的成本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降低和解決物流成本的問題,不同于產品生產和制造領域的成本問題,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對于生產和制造領域已經探索出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路子,大量生產和制造出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產品,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降低流通成本中的物流成本還需要有新的辦法和新的推動力。這兩個理論使我們能夠認識到物流成本的特殊性,研究、認識和掌握這兩個理論,也僅僅是解決問題、提升物流水平的第一步,堅信這個問題會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得到解決,這是我國物流業的大發展必須要闖的“關”。
第二個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問題。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雖然并沒有明確指出其中的物流業,但是物流業是生產性服務領域排在前列的重要行業。在這之前,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之中就已經突出地提到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問題,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主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拓展六種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現代物流業、國際貿易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現代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由此可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我國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
在制造業和其他生產性行業快速發展幾十年之后,更進一步的發展就不僅僅是這些產業本身的問題,制造業和其他生產性行業進一步發展更多地涉及到物流,需要強大的物流業的保障和支持。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就是為保持生產制造過程的連續性,促進生產制造業的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所以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物流業是與生產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由此看來,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物流業本身的積累和素質的提高所帶來的要求,更是我國經濟今后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央政治局審時度勢提出了發展的政策性看法,物流業的大發展必將成為今后一個長時期的趨勢。
中央出手了!號角已經吹響,我們應當做好準備迎接我國物流業大發展局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