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確定降低流通費用的10項政策。
(一)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用水用電價格。
(二)規范和降低農產品市場收費。
(三)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和惡意占壓供應商貨款。
(四)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五)加強對公用事業延伸服務的收費監管,規范清理初裝費、維修費、材料費、檢驗費、代理費等費用,公示收費標準。
(六)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壟斷監管。
(七)開展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產品。
(八)保障必要的流通行業用地,優先保障農產品市場和便民生活服務網點用地。
(九)規范交通運輸領域執法行為。
(十)建立健全流通費用調查統計制度。
可以看出,上述十項政策大多數是集中在農產品行業的,但對整個物流行業仍會產生實質性利好。造成我國流通領域成本過高問題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流通過程中存在繁多的稅費項目,同時,包括各種過路費等收費項目太多。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的10項政策中前5項都是針對流通過程中的收費問題。后期政策實施,會使物流成本有所降低,并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活成本,其受惠面將會相當廣泛。
《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專家組成員、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系主任洪濤說,此次出臺的10項政策措施是“39號文”的具體化。39號文于2012年7月11日獲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被稱作近年來涉及范圍最廣、相關舉措最全、給流通企業帶來最大實惠的一份文件。隨后的9月,改革開放以來首部國家級內貿發展專項規劃《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公布,流通產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這次10項政策措施要比其此前預期的“內容更豐富、規定更詳實”,“建立健全流通費用調查統計制度”是10項政策措施中的一個亮點。“現在社會上下都很關注流通產業成本問題,都認為我國流通產業成本過高,但是從沒有一個科學的數據依據。”在趙萍看來,“無論是需不需要降低成本,還是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都需要數據來說明。”
趙萍認為,如果10項措施能全部落實,會令流通產業的運營得到很大改觀。不過,能否落實還需拭目以待,而通過以往的執行情況來看,要想全部落實,“難度不小”。“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用電、用氣、用熱與工業同價,以前就提過,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得不到落實,因為商業企業的實際運營時間與目前執行的‘峰谷電價制度’相矛盾,因此各個部門便以不同的制度為依據,不執行‘工商同價’。”
洪濤則認為,無論是前期出臺的“39號文”還是最新出臺的10項政策,還是以“短期考慮”為主,而要想促進中國流通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改變目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出臺更長期更規范的長效措施。
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減免流通領域稅費已達成共識,但實踐中每一項稅費的減免卻是阻力重重,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后期各項政策的落實。對于一些目前仍比較原則性的提法,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同時應該看到,我國流通領域存在的核心問題仍是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過多。根治流通頑癥,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措施,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時提出四點要求:
一、抓緊落實提高小型微型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政策;加快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完善試點辦法,降低交通運輸業稅收負擔。二、加快農村市場和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三、積極發展信用消費。四、各地區要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對此,觀察人士指出,包括稅制改革、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信用消費在內的一系列措施,有著眼長效的意味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