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樹旗
浙江外貿須補強“短板”
文/張樹旗
浙江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基礎在于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力量的塊狀特色加工產業,應充分借鑒廣東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經驗和教訓,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打造對外貿易升級版
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迅猛,進出口規模不斷攀升。近年來,出口規模更是躍居全國第三,但與長期位居全國首位的廣東省相比,浙江對外貿易發展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從2010年到今年上半年,浙江年度出口總額僅分別相當于廣東省的39.8%、40.7%、39.1%、37%。
總量上的差距往往來源于結構上的差異。從浙粵兩省出口主要商品結構來看,浙江在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占優,2010-2012年三年中出口額分別為497.64、602.5、598.22億美元,均高于廣東省的343.7、389.4、426.5億美元;但在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上,浙江與廣東差距懸殊。從2010年到今年上半年,廣東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3156.9和1753.9、3597.2和1975.3、3894.6和2213.8、2212.9和1349.5億美元,而浙江則僅有791.3和147.4、921.1和155.2、959.1和148、482.7和69.1億美元。即使考慮到廣東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在統計上有交叉,兩項商品出口額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70%以上,而浙江這一數值僅為50%左右。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從縱向比較來看,2010年到今年上半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比重逐年下滑,分別為8.16%、7.17%、6.59%、5.9%;從橫向省際比較來看,今年上半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比重僅為2.13%,排在第11位,不僅與廣東、江蘇等外貿強省相距甚遠,甚至落后于四川、河南等中西部省份。
兩省出口商品結構之所以存在較大差異,根源在于外貿發展模式不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與國際經濟聯系密切的人文和地緣優勢,借助國家在粵先行實施特殊外貿政策的東風,積極承接國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形成了機電、IT等一系列優勢產業。時至今日,廣東省出口貿易呈現出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的格局。2010至2012年,廣東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比分別為60.8%、58.6%、56.6%,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比分別為62.2%、61.1%、59.32%。而浙江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基礎在于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力量的塊狀特色加工產業。與之相應,浙江出口貿易呈現出私營企業為主體、一般貿易為主要方式的格局。2010至2012年,浙江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占比均在80%以上,私營企業出口額占比分別為51.3%、54.4%、57.9%。但由于塊狀經濟普遍存在“低小散”特征,導致浙江出口企業產業層次低下、自主研發能力不強、轉型升級緩慢,出口產品中能夠體現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占比過低。
浙江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必須更加注重補強“短板”,積極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同時也要注意到,通過引進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非有利無害。事實上,當前廣東外商投資企業生產仍然主要集中在加工、裝配環節,屬于高新技術產品生產鏈條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由于生產環節技術含量低,技術外溢影響有限,且生產所需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國產化率低,對廣東相關產業的示范效應和擴張效應不夠顯著。
浙江應充分借鑒廣東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經驗和教訓,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打造對外貿易升級版。一是進一步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加大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積極推進“機器換人”,實現減員增效,提升勞動生產率。實施“三名”工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二是進一步加大“引智”力度。面向跨國公司、中央企業加大招商推介力度,積極引進重大創新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促進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與浙江民間資本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三是進一步鼓勵自主創新。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大科技創新資金、要素保障力度,著力打造一批自主創新型龍頭企業,推動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改善浙江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外貿轉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