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似水
傳統的經濟刺激政策已經逐步失效,必須另辟蹊徑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而這唯一的選項就是改革,首推的又是政府改革
11月1日,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國務院這次開會部署的用意是很明顯的:一來整個行政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大文章,有了中央政府的上篇,還需要有地方政府的下篇;二來改革和發展的任務重重、頭緒多多,必須保證中央政令的暢通,但同時又必須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才能促進政府高效協調運轉;三來在傳統的經濟刺激政策已經逐步失效且帶來問題更多的背景下,必須另辟蹊徑來激發市場和社會的創造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而這唯一的選項就是改革,首推的又是政府改革。
政府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簡政放權。過往35年改革的大脈絡是:針對事無巨細、無所不包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系,改革最初的主基調就是全面徹底的放權,往基層、往企業甚至是往個人放權。“人隨王法草隨風”,當時情境之下,“見了紅燈繞著走”,還成了大膽改革的褒揚詞。但曾幾何時,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旗號下,各部門通過部門利益法制化,又開始將權力一點點回收,包括新創造出種種“清規戒律”,重新套到了基層和企業的頭上。“兩依”本來是對的,但在對政府及其官員約束還不到位的情況下,往往會在實際生活中演變成為種種設租和尋租的機會。
很顯然,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經歷了一個馬鞍形—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又死了。其實,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是市場經濟也是計劃經濟的核心。其間唯一的區別,無非在于前者是以市場為基礎,而后者恰恰相反,是以政府為基礎。或者按毛澤東當年《矛盾論》的說法,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現代經濟體制的主要矛盾,前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市場,因此事物的性質就成為了市場經濟;而后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政府,因此事物的性質就成了計劃經濟。
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聲稱要讓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但事實上在產權不明晰、要素未入市、權力還沒關進制度籠子里的時候,這樣的宣言只能是美好的廣告詞,并無多少的含金量。這些年里,我們看到的是市場機制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沉淪和收縮。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簡單地重回到20世紀80年代呢?答案又是否定的。現代經濟主體多元,訴求紛繁;聯系精密,高度復雜,僅有個性的張揚而無共性的統一,只能導致無序競爭乃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政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個“上層建筑”,一定要懂得自己的樁基,是打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因而其生存的價值,只能是為了讓市場機制發揮出更積極更有效的作用,而不是相反甚至是取而代之。
問題在于政府究竟應該管什么?如果大而化之、籠而統之地說,那就是企業、個人自己能辦的事你不要去插足,社會組織、公民自治能辦的事你不要去代庖。剩下的,就是企業和個人自己辦不了,且通過社會組織和公民自治也辦不好的事情,才由政府來辦。況且政府還可以遵循“管辦分離”的思路,一部分交由事業單位去辦,一部分有償委托給市場主體去辦,同時加強對被交辦者、被委托者的監管。
李克強總理講到:“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成效不斷顯現。”他舉出了一個具體的數據:今年以來全國各類企業登記數比去年同期增長25%,其中民營個體企業增長37%,帶動了民間投資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長,社會投資和創業熱情迸發,經濟出現了穩中向好。最后,他感嘆:“加快改革與調整結構疊加的效果,超出人們預期”。
中央政府帶了個好頭,地方政府還不急起直追,從而成就政府改革的鴻篇巨制嗎?而我堅信,沒有政府的轉型,也就不會帶來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的全面轉型;而沒有實質性轉型的成功,中國也就沒有科學發展和實現中國夢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