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浙江山區縣域經濟分化明顯,多數仍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欠發達山區縣需要借鑒發展水平較高的山區縣的經驗做法,選擇適宜的經濟發展模式
山區(如不作特別區分,則含丘陵)是指山地丘陵面積較大而盆地與平原面積較小的區域。山區有獨特的自然、經濟特點:生態資源豐富而生態平衡脆弱,生態環境承載力相較于其它地區明顯偏低,同時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落后于非山區。自然,發展山區經濟要考慮這些特點,更需要把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并把兩者協調起來。進一步講,就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取得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模式就是生態經濟模式。
近些年來,浙江山區采取了形式多樣的發展模式,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就,但是,總體發展水平落后的格局沒有改變。并且由于多種原因,山區縣域經濟分化明顯,少數山區縣(市)步入了發達縣的行列,但多數仍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些年來,浙江山區經濟增長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因基數較低總體上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山區內部發展分異加劇,一些山區縣市已擠入發達及較發達縣行列,而另一些山區縣發展較慢,仍處于欠發達狀態。
經濟發達的山區縣有二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有發達的產業集群;二是受大城市的輻射帶動。杭州市所屬富陽、臨安就是例子,易受到中心城區的要素輻射。中心城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量工業企業遷往相鄰的縣市,促進了這些縣市的經濟發展。不僅如此,利用相鄰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在使用外資、先進技術及人才等要素方面也占盡了先機,助推了這些縣市的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此外,某些政策也起了相當作用,如省管縣體制及強縣擴權政策有助于縣域經濟發展及縣域經濟的分化。
在分析了比較發達的山區縣經濟為什么比較發達之后,就比較容易找到欠發達山區縣經濟不夠發達的原因所在。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不發達的山區縣多數處在深山遠山,遠離較大的城市中心,交通相對不便,而且山地面積比例高,生態較為脆弱,禁止或限制級開發區域面積大,有效土地面積較少。二是產業集群規模小,有的還稱不上產業集群。產業集中度不高,呈發散布局狀態,缺少強有力的支柱產業。區域內主導產業特征不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山區人民富有創造性,山區經濟發展因山區不同的發展條件而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一類是“無中生有”模式。如以商貿物流為主的義烏模式、以五金產業為主的永康模式。這類模式內容各個不相同,但實質相同,即都是對當地資源依賴度低的“無中生有”模式。義烏、永康模式表明:若產業選擇適當,則無論從環境保護還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這類模式是最佳模式。同時給人以啟示,即無中生有模式形式可以被復制,但內容不能被復制。比如,東陽以橫店影視基地為依托發展影視產業及相應的文化創意產業,可能有比較好的前景;臨安以青山湖科技城作依托發展成浙江的硅谷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此等等。
另外一類是“有中生有”模式,就是依托當地資源發展的模式。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安吉的竹產業。安吉是中國竹子之鄉,產量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目前,圍繞竹子已形成了從種植、加工、銷售、休閑、文化創意等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大產業,在安吉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竹子產業不僅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有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得較好的一個產業。目前的安吉經濟在山區縣市中居中上水平,而且環境優美,是為數不多的國家級生態縣。
浙江山區自然資源特別是農林牧漁資源豐富,因此“有中生有”模式也是可以被復制的,當然內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從上述兩類模式中,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即要成為縣市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大致應具備“特色、規模、技術、品牌”四個條件。
探索生態效益補償實現機制。處于高山深山區的經濟欠發達縣市分布著各類保護區。從功能區劃看,這些保護區一般是生態敏感區,是禁止或限制開發的區域。禁止或限制開發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不僅使本區域受益,也使相鄰區域受益,但本區域為此損失了經濟效益,這些受損的經濟效益應由其它生態效益受益地區加以適當補償。生態效益難以確切計量,但一般認為是遠高于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的,補償可根據受損失的經濟效益作大致估值??梢钥紤]按生態效益生產縣的地均生產總值給予補償。如某縣的地均生產總值為200萬/平方公里,若禁止或限制開發的區域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則應予以補償的數值為2億元。而受益地區的政府可以通過向本區域內的企業收取生態效益使用費籌措這筆資金,當然也不排斥其它辦法。
推進山區縣交通通達工程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經濟較為發達的山區縣通常地處交通要沖,而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交通狀況相對較差,而且遠離區域中心城市。省、市、縣三級政府要通力合作并爭取國家支持,加快山區欠發達縣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縣市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或高速鐵路,中心鎮、中心村通較高等級公路的目標。與山區道路設施建設與利用相適應,有序推進高山深山生態移民,積極推進中心鎮、中心村建設,最大程度發揮規模集聚效應。
選準產業發展模式。從產業模式看,無論是無形模式或是有形模式,山區發達縣市產業規模大、集中度高,集群特征明顯,而欠發達縣市產業規模小、集中度低,集群特征弱。實際上,從浙江全省看,無論是山區縣還是非山區縣,經濟強縣一般有發達的產業集群(主要特征是形成支柱產業,在全省或全國的占比大),如紹興紡織、蕭山化纖、慈溪小家電、富陽造紙,等等。若要加快欠發達山區縣發展步伐,選準產業發展模式是很關鍵的。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產業模式。從培育主導產業入手,發展成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當然,產業集群也要與時俱進,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組織創新與管理創新上。
政策適當向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傾斜。浙江實行省管縣體制,在該體制下又實行強縣擴權政策,這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同時也加劇了縣域經濟分化。從區域協調與山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看,政策應向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適當傾斜。一是人才支持,可考慮干部和專業人才短期或長期到不發達山區縣工作,由省安排專項資金給予不發達山區縣工作津貼。二是項目支持,在相同條件下,優先介紹、安排省內外、境內外項目。在地方政府的權限內,給予更多項目建設自主權。三是資金支持。建立欠發達山區縣發展基金。由省、縣財政各出適當比例資金,同時吸納社會其它資金。基金可根據規模大小收支狀況發揮多方面作用,如移民安置、項目融資貼息、科技研發補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