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玉 平, 趙 鳳 琴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市101149)
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高校內部審計(以下簡稱“內審”)要不斷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新形勢,進一步提高質量。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是內審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內審發揮作用的基本保障。提高內審質量是內審工作永恒的主題。
上海市內部審計學會課題“教育系統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構建研究”指出:教育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要素的研究,是研究教育內部審計質量首先解決的基本問題,領導重視、隊伍建設、實務開拓、制度建設、體制機制、理論研討、審計信息化、審計整改等八大要素基本涵蓋了教育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方方面面,符合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特征要求。[1]這八大要素為分析影響高校內審質量因素的現狀明確了思路。為此,本文以此八大要素為基礎,對影響高校內審質量因素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領導重視程度既是教育內審質量控制的第一要素,又是影響高校內審質量的首要因素,在推動本部門或單位的內審質量控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做好內審工作的前提。實踐證明,只有“一把手”高度重視內審工作,才會建立健全相關的領導體制,設置合理的審計機構,配備素質過硬的審計人員,才會有良好的審計環境,審計質量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一些領導對內審工作思想認識滯后。比如,認為高校就是抓教學質量、科研項目和為社會服務,至于資金如何使用、資金的流向與效益如何等對自身利益影響不大;認為內部控制及審計監督所起作用有限,內審就是輔助管理,形式上必須存在,但實際工作中卻可有可無;甚至有的領導還會認為內審工作的蓬勃開展會導致審計與其他職能部門的矛盾,經常性監督還會束縛財務等部門工作的正常開展等。因此,涉及學校的一些重大經濟活動,不希望也不邀請內審人員作為見證者參加,內審人員不了解學校重大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自然也就很難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其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高校領導認識上有偏差;二是上級部門缺乏對《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執行情況的檢查和相應的責任追究;三是在高校教學評估、黨風廉政責任制貫徹落實檢查中,對審計機構的設置及審計結果的考核從未作為硬性指標納入考核。正是因為如此,導致一些高校的內審工作處于學校的邊緣地帶。甚至部分學校主要領導從未過問過內審工作的開展情況,只追求搞形象工程。據調查,盡管在高校各級主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內審事業與以往相比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與財務等行政部門相比,學校內審無論在機構設置上還是在人員配置的數量、質量上均無法望其項背。[2]內審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內審現狀自然滿足不了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不能承載國家對內審工作所寄予的希望。
如何讓學校“一把手”高度重視內審工作,宣傳教育固然很重要,但上級機關對高校落實《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檢查更重要。對落實好的單位提出表揚,自然就會給差的單位以警示。如果把高校內審建設情況納入本科教學評估、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體系,領導對內審的重視度就會大大提高。
高校只有重視內審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合理的內審隊伍,才能確保內審工作的質量。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有的內審工作由財務人員兼任,有的只配備一名專職內審人員。即使部分高校已按規定配備了標準人數的專職審計人員,但從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上也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審計工作的需要。例如:某市所屬24 所高校中,有1 名專職審計人員的高校2 所,占8.33%;有2 名的9 所,占37.5 %;有3~4 名(含外聘)的9 所,占37.5 %;有5 名及以上的4 所,占16.67 %。而高校內審人員要開展的審計工作有:內部控制審計;預算執行財務決算審計;處級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工程項目竣工結算審計;科研項目審簽;基建工程全過程跟蹤審計;配合上級審計機關開展各項審計,如校長離任審計、后續審計、財政專項預算執行審計等。隨著審計工作的不斷拓展,內審人員還要深入開展專項績效審計等。這些審計工作,在45.83%的高校中要由1~2 名內審人員高質量地完成,其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同時,作為合署辦公的單位不僅如此,還要配合、協助做好紀檢、監察工作,如教育收費檢查、小金庫治理、二級單位黨風廉政責任制檢查、招生監察等。繁重的工作任務,導致內審人員根本無法保證內審工作質量。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經費的籌措渠道愈來愈多,經費支出也愈來愈繁雜,內審任務亦隨之加重,內審人員不但要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還要熟知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經濟改革的方針政策;不但要掌握財務、統計、審計知識,還要掌握現代管理、工程技術、法律法規等綜合知識。因此,高校審計隊伍建設是內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支合理的審計隊伍一定要由具有審計與財會知識、工程造價管理知識、法律法規知識的專業人士組成。否則,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將直接影響內審質量的提升。
內審工作的體制機制是內審機構運行的基礎,而內審機構又是內審質量控制的行為主體。《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要求:高等學校應當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本規定,實行內部審計制度,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機構在學校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上級部門和本校的規章制度,獨立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對學校主要負責人負責并報告工作,同時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和上級主管部門內部審計機構的業務指導和檢查。但據調查,實際情況與國家法規的規定差距較大。例如:某市所屬24 所高校中,只有6 所高校的審計工作由校長主管,其余18 所均由紀委書記和副書記主管;14 所審計機構單獨設置,其余10 所與紀檢監察合署辦公或掛靠財務部門。[3]
紀檢是黨紀監督,監察是行政監督,而審計是經濟監督,各自的工作對象、任務、目的及其手段與方法不盡相同,將其捆在一起,勢必影響各自職能的發揮。這樣設置的內審機構必然造成審計專職不專。如果職責再不清,內審人員一會兒承擔紀委辦案人員的角色,一會兒又是監察人員的身份,一會兒又要去從事審計業務,一人多重身份,履行職責難以有準確的定位。同時,內審工作又往往服從于紀檢、監察、財務工作的開展,從領導體制、工作內容上都不可能完全獨立,因而審計工作計劃、審計實施方案時常會根據工作任務的變化而調整,致使審計質量無法做到有效控制。因此,要促進內審作用的發揮,提高內審工作質量,提升內審機構的地位及權威是當務之急。只有內審部門與財務部門分離、與單位的管理脫離,設置上獨立于其他各個職能部門,在整個組織或單位中處于較高的權威地位,直接受主要負責人的領導或授權,對其負責并報告工作,審計業務才能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擾和限制,審計人員也才能有效地行使審計職權,確保審計質量。
制度建設是建立良好內審工作秩序的保障,也是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的有力保證。完善的內審制度、組織機構及高素質的內審人員,是高校內審質量管理的載體。完備的內審控制體系是審計質量的保障。
目前,來自于高校外部的審計工作規范有國家法規、地方法規、行業法規、部門法規等。例如:國家審計署頒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頒布了《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等等。制度規范頻繁出臺,一方面說明了內審工作尚缺乏法律規范支撐,缺少具體工作層面的法規指導;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內審工作還處在探索成長期,在內審規范方面沒有統一認識。同時,行業、地方、協會缺乏溝通,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忽略了審計規范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意義。指導條款繁多,缺乏有效整合,同時缺少各項業務細化規范和具體意見。比如:內審工作誰來監管,內審質量誰來評價,評價標準又是什么,等等。
內審部門自身忽視建立完備的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也是目前內審部門管理上的漏洞。目前,高校內審在自身制度建設方面的進展和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高校沒有形成系統的內審制度。比如:大多數高校尚未制定《審計結果運用制度》、《經濟責任追究問責制度》、《審計質量評價與考核制度》等。此外,在具體審計業務的處理上,因內審人員自身專業能力和人員配備的差異,很難將內審業務流程執行到位,而對于內審形成的結論也缺乏相應的驗證和風險分析。
建立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內審制度,是內審工作質量的基本保障,而監督機制的有效執行更是內審工作的關鍵。上級部門要在完善審計系統內部巡視、檢查和經濟責任制等制度的同時,更要加大對基層內審工作檢查的力度。
除了上述四個因素制約了高校內審質量提升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審計質量控制。
在實務開拓方面:一些高校內審機構缺乏業務開拓,仍然維持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以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為主。審計提出的問題多就事論事,不能也不敢從根源上披露問題的癥結,所以許多問題總是屢審屢犯,至于財政資金的效益、效率、效果審計更是很少開展。而學校內部控制層面的審計,大多高校尚未開展,即使交叉審計涉及到內部控制制度制定及執行方面的問題,在評價時也只是輕描淡寫,審計報告質量較低。在審計方式上,大部分審計項目也都是事后審計,如處級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工程竣工結算審計等,很少有高校內審機構能夠在預算控制階段就事先介入。
在理論研討方面,雖然國家層面的研究會、學會和地方層面的協會,給審計人員提供了很多理論研究的平臺,但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在課題申報、論文發表等方面,高校內審人員所占比率較低。同時,一些地方院校很難拿到各學會及協會的研究項目,且科學研究缺乏經費資助,所以理論科研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務,更使內審人員無法靜下心來將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
在審計信息化方面,計算機輔助審計雖已逐漸引入內審工作中,但教育系統專用的審計軟件還不成熟,各校使用的軟件不一,也并未在全國推廣使用。審計信息化工作沒有統一規范,各高校審計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好的高校審計處和財務處已聯網,可以做到實時監控,而少數院校還未做到審計信息化,甚至還停留在手工狀態。
在審計整改方面,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經濟責任問責制度》、《經濟責任追究制度》以及《審計結果運用》、《審計整改》、《后續審計》等相關規定,再加上審計力量不足,并未把后續審計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也不是每一次審計過后都能進行后續審計,親自驗證問題整改情況及是否做到了舉一反三。好一點的做法是要求被審單位提交整改報告,制訂后續審計計劃,進行后續審計,差一點的則就事論事,提幾點建議便告結束,效果不明顯。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首先,轉型與發展是內審工作的重心,在審計目標上,必須從合規性審計為主向合規性審計與績效性審計并重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從財務審計為主向融合財務審計、業務審計的綜合管理審計轉變;以關注資金為主向全面關注資金、資產、資源轉變;在審計方式上,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轉變。同時,應從審計實務操作和實務開拓各主要環節著手,給出審計質量評價的依據、內容和方法,用于教育審計管理機構檢查審計質量,進行審計督導。其次,要全方位地為內審人員創造條件,切實提升其審計實務的創新能力。同時,各高校不僅要建立完善《審計結果運用》的相關規定,還要把審計整改作為一項常規審計工作,每做一項,都要舉一反三,切實整改,寧缺毋濫,不走形式。只有這樣,審計工作才能做到實處,審計質量才能得到保障,內審的特殊作用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內審作用的發揮來自于內審效果,內審效果的大小取決于內審質量,內審質量的高低在于內審質量的要素控制。溫家寶在全國審計工作電視電話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出了戰略部署,幾乎各個方面都與審計工作密切相關。黨和人民對審計工作寄予厚望和重托,審計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碧嵘咝葘徺|量任重而道遠。
[1]張家春,李薈,唐利佳.教育內部審計質量控制要素探析[J].教育審計,2012(1):35-38.
[2]張慶龍.對我國當前內部審計幾個問題的思考[J].審計文摘,2011(4):101-103.
[3]吳小蕾.全面提升審計工作質量 細化審計督導量化指標[J].教育審計,201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