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輝 袁金英 曹 洋 孟 潔
1.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外科,河北唐山 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中醫心血管科,河北唐山 063000;3.河北聯合大學中醫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表現為散在發生針尖樣或米粒樣大小的皮疹,初起如細小粉刺、丘疹和膿皰,或見黑頭,嚴重時或可伴有結節、囊腫、瘢痕和色素沉著,好發于面、背、胸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多見于青年男女。查閱相關資料顯示,約有65%的16~17歲的青年學生既往有痤瘡病史,本病發病率較高,是青春期較為常見的皮膚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防治不恰當,可能形成皮膚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形成瘢痕組織,影響患者的容貌、心理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西醫多采用抗雄激素類藥物及抗菌消炎藥等治療本病,療效不顯著,并且副作用較大,如不慎擠壓后毛囊結構變形,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毀容,患者難以接受。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副作用小,除應用內服中藥制劑外,還包括中藥某些制劑外用法、面膜療法、藥膳療法、面部經絡穴位按摩法、針灸、放血等療法。導師劉玉潔教授廣納百家之長,兼收并蓄,通過數十年臨證經驗的積累,對本病的治療有獨到見解。2010年3月~2011年12月筆者有幸隨導師運用內服丹參銀翹飲聯合外敷痤瘡面膜,內外治相結合治療本病62例,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共62例,均為唐山市中醫醫院門診病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齡14~36歲,平均21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3年。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和《新編中醫皮膚病學》[2]制定?;颊吣挲g在13周歲以上,皮損分布在顏面部、背胸部、臀部等人體皮脂腺比較發達的部位,常有對稱性,皮損多為丘疹、粉刺,或者會出現膿皰、結節,或可見到有皮脂溢出。排除了濕疹、過敏性皮疹等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者亦排除在外?;颊哂谥委熐昂?周內,未內服和外用其他相關藥物及采用其他方法治療本病。
以內服丹參銀翹飲聯合外敷痤瘡面膜治療。內服湯劑丹參銀翹飲藥物組成:丹參30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川芎 6 g、當歸 10 g、赤芍 10 g、生地黃 10 g、薄荷 10 g(后下)。每日1劑,文火水煎2次,每次30 min,共取汁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各1次,飯后半小時溫服(服藥期間應注意禁忌食用油膩、辛辣、腥味等肥甘厚膩性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外敷痤瘡面膜藥物組成:白附子、白茯苓、白芷、白僵蠶、黃柏、丹參、牡丹皮、珍珠粉。①痤瘡面膜制備方法:首先,將所需藥材進行預加工,取質量上乘的道地藥材,所述制劑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白附子30 g、白茯苓30 g、白芷 30 g、白僵蠶 30 g、黃柏 30 g、丹參 50 g、牡丹皮 50 g,將藥材水洗3~5 min,洗去表面浮塵與雜質,于陰涼通風處蒸發去多余水分,在恒溫箱中進行干燥,然后用烤箱烘干,按照配比量稱取原料藥白附子、白僵蠶、黃柏、丹參、牡丹皮,放入銅鍋內,用桑木枝燒火炒制,炒后進行粉碎,粉碎后過孔徑為20目的篩,然后將過篩后的提取物磨成細粉,再次過孔徑為80目的篩。將上述制備好的藥粉加入珍珠粉50 g,混合均勻后,置于干燥陰涼處,避光保存,備用。②使用方法:患者使用痤瘡面膜前應先用清水清潔皮膚,然后用擠壓器擠壓粉刺清毒膿瘡,取磨好的中藥粉5~10 g置于小型器皿內,加入適量酸奶和蜂蜜混合調成糊狀,面膜稠度以不向下滴為宜,使用時可先取少量調制好的藥粉于手背或耳后涂抹試用,無過敏情況方可使用。將調好的面膜,均勻涂抹于面部(其他身體各部,如胸背部、臀部等多發痤瘡時也可將本面膜調勻后涂抹于皮損處),厚度約1 mm為宜,靜心等待15~30 min,待面膜變干后用清水洗凈即可。每周3~4次。夏季時可酌情添加黃瓜汁,以求其清涼解熱之效;另外,黃瓜的含水量高達98%,能夠有效補充每天肌膚所流失的水分,讓肌膚保持彈性、舒展皺紋。
應用上述內服丹參銀翹飲聯合外敷痤瘡面膜方法,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痊愈:患者皮膚損害消退數≥95%。顯效:患者皮膚損害消退數70%~<95%。有效:患者皮膚損害消退數50%~<70%。無效:患者皮膚損害消退數<5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62例痤瘡病例,經內服丹參銀翹飲聯合外敷痤瘡面膜方法內外結合治療,痊愈18例,顯效25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3.5%。
患者,女,26歲,工人,2010年6月25日來診。面部痤瘡反復發作3年加重1個月,患者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面部出現米粒樣大小的皮疹,初起皮疹色紅伴有癢感,繼而出現結節、膿皰,膿皰破潰后留有瘢痕和色素沉著,曾口服紅霉素片、維生素B6,外用過氧化苯甲酰洗劑等治療,效果不明顯?;颊哂?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面部痤瘡,且皮疹色紅較前增大并伴有癢感,皮疹頂部可見白色膿頭。面部亦可見大小不等紅色結節,最大直徑約1 cm,按之疼痛,質硬,有波動感。已消退結節處,皮膚色暗,有B瘢痕?;颊呖诟上怖滹?,伴見口中異味,納食尚可,夜寐欠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結如球,數日一行。舌質紅,苔黃厚而膩,脈滑數。中醫診斷:痤瘡(肺經風熱型)。處方:內服藥丹參銀翹飲加減配合外敷痤瘡面膜治療。內服湯劑藥物組成:丹參 30 g、金銀花 15 g、連翹 15 g、川芎 6 g、當歸 10 g、赤芍 10 g、生地黃 10 g、薄荷 10 g(后下)、蒲公英 30 g、紫花地丁 30 g、火麻仁 30 g、瓜蔞 30 g、炒酸棗仁 30 g,7 劑,每日1劑,水煎服,共取汁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各1次飯后半小時溫服;外敷痤瘡面膜藥物組成白附子30 g、白茯苓 30 g、白芷 30 g、白僵蠶 30 g、黃柏 30 g、丹參 50 g、牡丹皮50 g、珍珠粉50 g,制備方法及使用方法如上所述,每2天1次(治療期間應注意禁忌食用油膩、辛辣、腥味等肥甘厚膩性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慎用各類化妝品)。二診:患者皮疹顏色變暗,偶有癢感,皮疹頂部可見白色膿頭略干。面部結節略減小,按之疼痛減輕?;颊呷杂锌诟上怖滹?,口中異味已除,納食尚可,夜寐好轉,小便可,大便2日一行,略干。舌質略紅,苔黃而膩,脈滑數。上方減瓜蔞,繼服7劑后,患者面部紅色皮疹明顯減少,皮疹頂部可見結痂,面部結節明顯減小,無口干、口渴等癥。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質略紅,苔薄黃略膩,脈滑。上方減蒲公英、紫花地丁、炒酸棗仁、火麻仁,繼服7劑。三診,患者面部未見新出皮疹,皮疹頂部結痂已有脫落,面部偶見小結節,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略滑。繼續守上方服藥,隨證加減。服藥1個月后,諸癥已除。隨訪1個月,未見復發。
患者,男,19歲,學生,2011年10月18日來診。面部及胸、背部痤瘡,反復發作一年半。曾使用中西醫多種方法治療,服藥甚多,然效果不著,遂來就診。視其面部皮膚多油,額頭及雙頰、下頦部緊密分布黃豆大小皮疹,頂部可見米粒大小白色膿尖。用手壓之有熱感及痛感。胸、背部亦可散見黃豆大小皮疹。伴見牙齦腫痛,且偶有出血。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每餐必備。納可,夜寐欠安,小便赤,大便尚調,舌邊尖紅,苔黃略膩,脈滑數。詳查病史,此患者正處高三年級,學習壓力較大,加之由于痤瘡而導致的精神壓力,平素心煩急躁易怒,偶有心情抑郁,夜寐不實,易驚醒。中醫診斷:痤瘡(肝經郁熱型)。處方:內服藥丹參銀翹飲加減配合外敷痤瘡面膜治療。內服湯劑藥物組成:丹參30 g、金銀花 15 g、連翹 15 g、川芎 6 g、當歸 10 g、赤芍 10 g、生地黃10 g、薄荷 10 g(后下)、柴胡 10 g、黃芩 10 g、川牛膝 15 g、炒酸棗仁 30 g、夜交藤 40 g、生龍骨 30 g、生牡蠣 30 g、龍齒4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共取汁 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各1次飯后半小時溫服。并忌食辛辣刺激及葷腥發物、油炸食品等,多食蔬菜瓜果,并宜清淡飲食。外敷痤瘡面膜藥物組成白附子30 g、白茯苓30 g、白芷30 g、白僵蠶30 g、黃柏 30 g、丹參 50 g、牡丹皮 50 g、珍珠粉 50 g,制備方法及使用方法如上所述,每2天1次。二診:經內外結合治療,面部已無新生痤瘡,面部油脂分泌減少,牙齦腫痛、出血已止,夜寐漸安,心情漸佳,唯偶有心情煩躁。效不更方,守方繼服7劑。三診:諸證好轉,面部、胸背部均少有新生痤瘡,原有皮損處逐漸收口,紅腫逐漸消退,牙齦未在腫痛、出血,心情舒暢,夜寐轉安,遂去川牛膝、炒棗仁、夜交藤、生龍骨、生牡蠣、龍齒。14劑。上方加減前后共服28劑,配合外用痤瘡面膜,每周3~4次,諸證好轉,療效顯著。隨訪3個月,未再復發。
本病在中醫皮膚性病學中屬于“粉刺”的范疇,相當于西醫的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因丘疹頂端似刺狀,并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而因此得名。以皮膚散在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伴皮脂溢出為臨床特征。中醫文獻中又名“肺風粉刺”“面瘡”“酒刺”“面皰”等,俗稱“青春痘”“青春疙瘩”。本病好發于青春期男女,其特征是粉刺、丘疹、膿皰等多發于前額、雙頰、頦部、前胸及后背部等處,并常常伴有皮脂溢出?,F代醫學中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多認為與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因皮脂腺分泌排泄不暢,毛囊、皮脂腺開口處角化異常,皮脂排泄不暢,淤積在毛囊內進而形成脂栓,即“粉刺”,又因毛囊內痤瘡棒狀桿菌等大量繁殖,分解皮脂,最終產生游離脂肪酸刺激毛囊而致。因本病典型皮損能擠出白色半透明狀粉汁,故中醫學稱之粉刺?!夺t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肺風粉刺》記載:“肺風粉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薄锻饪普凇氛J為:“肺風…總皆由血熱郁滯不散。”《瘍醫大全》載:“粉刺即粉疵。乃肺熱而風吹之,多成此疵[4]?!币虼怂伢w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本病。在治療上以清熱祛風,活血散結為大法。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有四:第一,素體陽盛,肺胃經蘊熱日久,循經上犯面部、口鼻,熏蒸而發;第二,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葷腥發物,腸胃生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部而發本病;第三,濕熱互結日久,凝聚為痰,阻滯氣血,而使濕熱痰瘀互結于面部,而發為粉刺;第四,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或者沖任失調,而使氣滯血瘀,郁而化火,上犯顏面心胸。根據辨證分型論治?!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昂钩鲆姖?,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鼓,郁乃痤。”張景岳云:“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鼓?!薄夺t宗余鑒》主張用枇杷清肺飲,王肯堂多用旋覆花丸治之,歸納起來均從散風、宣肺的角度來治。
劉玉潔教授總結多年臨證經驗,博采各家之長,治療痤瘡的內服湯劑采用山西名老中醫朱進忠老先生的經驗方丹參銀翹飲,由丹參、金銀花、連翹、川芎、當歸、赤芍、生地黃、薄荷組成。導師深刻領悟本方組方原則,認為:方中金銀花,甘寒清輕,功善清熱解毒,既能泄熱清氣,又能涼血解毒,芳香透散而助消癰散結,為治一切陽證癰瘡腫毒之要藥;連翹味苦性寒,入心、肺、膽經,既能清心火,解毒瘡,又能消散癰腫結聚,固有“瘡家圣藥”之稱,兩藥相須為用,清熱涼血,散結消癰之力大增;配伍補血和血四物湯,因原方中熟地味厚滋膩,因此換為清熱涼血之生地,加之補血和血柔肝用之當歸、白芍,二藥共用使肝氣和順、脈道通暢,又有“血中氣藥”——川芎,上行頭面,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旁開絡脈,疏肝理氣,活血散結;方中丹參既能涼血活血,又能消癰散結;薄荷升散諸藥善去風邪,兼清頭面之風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養血活血、散結消癰之效,方中只用一味氣分之藥薄荷來祛風,是為防止氣分之藥太過使血中燥熱更甚而生風,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全方配伍合理,切中病機,服用后能有效地去除肺經風熱,消散痤瘡之結。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中主要含有丹參酮和丹酚酸兩大類化合物,其具廣泛的藥理作用能抗凝、促纖溶;擴血管;改善微循環;鈣通道阻滯劑作用;清除自由基、保護線粒體;抗菌作用;抗感染作用;調節免疫功能;還有保肝、保腎、保護胃黏膜,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降壓、降血脂、鎮靜、解熱、祛痰,促進組織修復,抗癌等作用;此外,丹參酮還具有雌激素活性[5]。金銀花主要有效成分為有機酸類、揮發油、黃酮類、三萜皂苷類以及β-谷甾醇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節免疫、利膽保肝、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能治療鉤端螺旋體病、毛囊炎等多種疾病[6]。連翹的主要成分有揮發油類、苯乙醇苷類、木脂素類和三萜類、黃酮類、酚酸類物質。其藥理活性主要表現為抗氧化活性、抗菌活性、抗炎活性、抗病毒活性、抗腫瘤活性以及解熱鎮痛活性等。其抗炎和止痛作用顯著,在急性炎癥動物實驗模型中,它可以抑制毛細管通透性的增加、補充發炎組織中的白血球[7]。川芎的藥理作用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擴血管、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臟器的缺血損傷、抗腫瘤、調節免疫系統等方面,能有效改善全身或局部組織器官的缺血、缺氧、血循環障礙以及血流變性和瀚滯性異常而導致各組織器官水腫、炎性滲出、血栓形成、組織變性、結締組織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另外,川芎還具有清除自由基、拮抗內皮素、雙重保護血管內皮、調節血管舒縮至正常的作用[8]。當歸具有抗凝、促凝、抗氧化、抗衰老、抗炎、增強免疫力、促進細胞增殖等作用。其抗氧化與抗衰老作用中,當歸對于D-半乳糖誘導的亞急性衰老小鼠,明顯提高大腦皮層中超氧化酶歧化物(SOD)活性、Ca2+-ATP酶活性,降低脂褐素(LPF)含量,高劑量時效果更加明顯;當歸還能顯著延緩肌肉萎縮,增加肌肉組織SOD的含量,其機制可能與當歸促進肌肉血液循環、改善代謝有關[9]。赤芍對血液系統有抗凝、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紅細胞聚集等作用,能顯著改善其紅細胞的通透性,增加紅細胞對低滲張力的抗性,有一定的穩定紅細胞膜結構的作用。此外赤芍還具有降低血瘀大鼠的血液黏度、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和紅細胞聚集指數,減少紅細胞壓積,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等作用[10]。生地黃化學成分以環烯醚萜苷類為主,如梓醇、二氫梓醇、乙酰梓醇、桃葉珊瑚苷、單密力特苷、地黃苷A、B、C、D等。梓醇具有抗癌、神經保護、抗炎、降血糖等作用;對H2O2誘導的星型膠質細胞氧化性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對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能增加葡萄糖消耗和轉運,改善胰島素抵抗,并且其作用不依賴胰島素的存在;能重現地黃水煎劑對β腎上腺素受體及M膽堿受體失平衡的雙向調節作用,還可重現地黃水煎劑對β腎上腺素受體cAMP系統的調節作用,有效地下調甲亢動物對異丙的反應,提示梓醇是地黃滋陰作用的主要成分,能明顯促進皮質神經元軸突生長;可以上調衰老細胞CHOm2細胞M2受體密度[11]。薄荷的主要成分為薄荷油和非揮發性成分如:黃酮、蒽醌及有機酸類。其中薄荷油外用,能麻醉神經末梢,能刺激皮膚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內服少量薄荷油可通過興奮人中樞神經,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有發汗解熱作用。薄荷醇能顯著促進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其助滲作用在給藥后2 h有顯著增加,其作用強度隨時間推移而繼續增加;并且有顯著促進對乙酰胺乙酚透皮吸收的作用,其機制與引起皮膚超微結構的改變有關[12]。諸藥合用,共同調節體內代謝,抗菌、抗炎改善癥狀。
外敷痤瘡面膜為劉玉潔教授總結多年臨床經驗自擬而成,方中白附子、白茯苓、白芷、白僵蠶取五白散中清熱散結消癰之意;黃柏清美容養顏,解毒生肌,能延緩人體肌膚衰老;加入蜂蜜、酸奶甘潤之品調和諸藥,共同起到清熱涼血、化瘀消癰的作用。諸藥合用調和而成的痤瘡面膜,能夠幫助恢復皮膚功能,從根本上改善皮膚狀況。與市面上流通的護膚產品相比,本面膜由天然動植物原材料制成,不添加防腐劑與其他成分,無毒性,安全可靠,可改善面部微循環,加強皮膚新陳代謝,增加皮膚營養及皮膚彈性,改善肌膚色澤,消毒殺菌,清潔皮膚,止癢消腫,敏感肌膚亦可放心使用。
綜上所述,臨床采用中醫內服丹參銀翹飲和外敷痤瘡面膜即內外治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痤瘡,臨床療效顯著,方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且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8.
[2]歐陽恒,楊志波.新編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470-474.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4]孫凱亮.楊柳教授有關痤瘡學術思想和臨床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0.
[5]劉娟,劉穎.丹參藥理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7):15-17.
[6]莊麗,張超,阿里穆斯.金銀花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2):378-380.
[7]孟祥樂,李俊平,李丹,等.連翹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0,21(43):4117-4119.
[8]曲培向.川芎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09,5(3):78-79.
[9]夏泉,張平,李紹平,等.當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3):164-166.
[10]林巧,楊大國.赤芍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6,6(6):642.
[11]劉朵,章丹丹,卞卡.地黃藥理藥化及配伍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3):748-750.
[12]沈梅芳,李小萌,單琪媛.薄荷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7):1484-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