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勝 李昱 宋磊
淺談心肺復蘇術
高天勝 李昱 宋磊
心搏呼吸驟停是醫療救援最緊急的危險情況,而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CPR)是挽救遇難者的唯一途徑。為了使更多的猝死患者得到更高質量的CPR急救,2010美國心臟協會重新修訂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CPR傳統的三個步驟,從原來的A-B-C改為C-A-B。這一改變首先保障了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但是對于呼吸道通氣不暢或有異物猝死患者的心肺復蘇,可否應采用A-C-B方法,即開放氣道清除口腔異物(A),再胸外心臟按壓(C),人工呼吸(B)的方法實施心肺復蘇。
猝死;心肺復蘇;胸外按壓
1.1判斷有無意識,開放氣道(20 s內完成)
第一步:確保現場環境安全,使患者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
第二步:現場單人急救時,急救人員在患者的右側,一條腿的膝蓋對著患者的肩頭,另一條腿的膝蓋對著患者的肚臍,兩腿分開。
第三步:判斷有無意識:可以輕拍患者雙肩,呼喚雙耳。大聲叫患者名字或呼喊“同志,醒醒;同志,醒醒……”。如果沒有反應,說明意識已喪失,同時立即高聲呼救,呼喚其他人前來幫助救人,并盡快撥打急救電話120或附近醫院電話。注意:不要過分搖晃患者的頭部和身體,如頸椎損傷,過分搖晃患者的頭部和身體可加重損傷。
第四步:解開衣領。暢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異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暢通氣道。開放氣道手法:仰面抬頜法、托下頜法。仰面抬頜法:要領:用一只手按壓傷病者的前額,使頭部后仰,同時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將下頦托起,成人下頜骨與地面成直角。托下頜法:適用于頸椎損傷患者開放氣道。要領:搶救者居于患者的頭頂側位,用雙手的中指和食指,抬起患者的下頜角,用拇指推開口腔。
第五步:判斷患者的頸動脈搏動和呼吸兩項同時進行。
①頸動脈搏判定:搶救者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傷病者的喉結中線外2橫指處觸摸頸動脈10 s,默念: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一千零九、一千一零,建議觸摸近身側頸動脈。
②呼吸判定:用看、聽、感覺的方法,判定有無呼吸。在頸動脈搏判定時,搶救者左面部貼靠傷病者鼻口部,感覺、聽有無氣流通過和呼吸音,同時看胸部和腹部有無起伏。
1.2人工循環胸外按壓 人工循環的基本技術是胸外心臟按壓。在心臟停止跳動后,用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使得心臟被動射血,以帶動血液循環。只要判斷心臟停止跳動,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第一步:打開傷病者上衣,暴露出胸部。
第二步:按壓位置:胸骨正中線與乳頭連線交匯處,按壓30次。
第三步:按壓手法: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壓區,右手重疊在左手背上,兩手手指蹺起(扣在一起)離開胸壁。雙肩正對胸骨上方,兩肩、臂、肘垂直向下按壓。注意:平穩地、有規律地進行,垂直向下按壓,每次抬起時,掌根不要離開胸壁,保持已選擇好的按壓位置不變。
第四步:按壓深度和頻率:按壓的深度成人為大于5 cm,以可觸及到頸或股動脈搏動為有效按壓;頻率≥100次/分鐘。
1.3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口對口呼吸,呼氣量500~600 ml/次/秒,日常搶救中,吹氣量以患者胸部有明顯起伏為準,吹氣后,松開捏鼻子的手,讓氣流自然排出,再進行第二次呼氣。
注明:
①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為30 ∶ 2。
②每連續實施2 min(5個30 ∶ 2)觀察病員反應,或更換操作者,直至醫護救援人員到達,否則CPR不能間斷。
③心肺復蘇有效指征:觀察傷病員面色:口唇由蒼白、青紫變紅潤。恢復自主呼吸及心跳。眼球活動,手足抽動,呻吟。
在胸外心臟按壓時,肺臟有一定量的收縮和擴張,氣管有氣流運動,先開通氣道和清除口腔異物,有利于氣血交換和防止異物進入呼吸道。
[1] 蒙定水,孫素紅,韋斌,等.生脈注射液對心肺復蘇兔腦細胞的保護作用及應用時機研究.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3):4.
117022 遼寧省本溪市明山區衛生局應急辦(高天勝);本溪市明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昱 宋磊)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CPR),當人突然發生心跳、呼吸停止時,必須在4~8 min內建立基礎生命維持,保證人體重要臟器的基本血氧供應,直到建立高級生命維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復為止,其具體操作即心肺復蘇。心跳呼吸驟停是醫療救援最緊急的情況,據資料統計:70%以上的猝死發生在院前。心跳停止4 min內進行CPR-BLS,并于8 min內進行進一步生命支持(ALS),則患者的生存率43%。強調黃金4 min:通常4 min內進行心肺復蘇,有32%能救活,4 min以后再進行心肺復蘇,只有17%能救活。
如何科學的應用CPR,2010年發布C-A-B方法比2005年A-B-C方法,先進行體外按壓,建立重要器官血循環爭取了時間,增強了CPR的科學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本人看法是:實施CPR時,應當考慮到在進行胸外按壓心臟時,肺部有一定量的收縮與擴張,氣血交換,氣道開放有利于氣血交換,清除口腔異物可以防止固體阻塞氣道和進入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