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杰 李巧娥 盧占興 萬碧肖 余偉民
彌漫性軸索損傷(DAI)是腦部在旋轉或成角運動中,外力對神經纖維的軸索造成的的剪切傷或牽拉傷,重癥患者其致殘率、死亡率較高[1,2]。常規 CT、MRI并不能全面檢出 DAI病灶,近年隨著高場MRI及新序列應用對DAI的臨床診斷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筆者回顧性分析24例DAI患者的歲SWI和常規MRI表現,評價SWI和常規MRI序列對DAI病灶的檢出率,并探討其對DAI出血性病灶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DAI患者共2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齡10~56歲,平均31歲;車禍14例,礦井下工傷6例,墜落傷2例,其他暴力傷2例;均在外傷后6 d內行GE 3.0 mRI檢查。
1.2 MR影像學檢查方法 病情危重者有臨床醫生陪同,必要時吸氧,同時使用呼吸門控、心電監測;對躁動患者,檢查前由臨床醫護人員給予靜脈注射5~10 mg地西泮予以鎮靜。MR檢查采用GE公司3.0T超導型SIGNA磁共振成像系統,頭部正交線圈。所有患者均行常規MRI、DWI和FAIR檢查。T1WI(T1Flair)軸位 TR 2 678 ms,TE10 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軸位 TR 4 500 ms,TE 109 ms,T2FLAIR TR 9 602 ms,TE 115 ms,T1WI、T2WI、FAIR 序列的掃描層厚、間隔、FOV、矩陣完全相同[層厚6 mm,間隔lmm,視野(FOV)230×230,矩陣256×256]。SWI:3 dGRASS 序列,TE 15 ms,TR26 ms,FA 15。
1.3 方法 由2名影像科醫師共同分析MRI各序列所顯示DAI出血病灶數量,部位、分布特點,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應用χ2檢驗比較SWI與常規MRI序列在DAI出血病灶檢出率之間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24例DAI患者經MRI檢查共發現167出血個病灶;雙側額、頂、枕、顳葉白質及皮髓質交界區 105個,占62.8%(105/167);基底節區20個,占12.0%(20/167);丘腦18個,占 10.8%(18/167);小腦 16個,占 9.6%(16/167)。腦干8個,占4.8%(8/167);DAI出血病灶在SWI均呈低信號,FLAlR、T2WI、T1WI各序列信號多樣。
SWI、FLAlR、T2WI、T1WI共檢出病灶分別為 167 個、86個、56個、52個,其對 DAI的出血病灶檢出率為依次為100.0%、51.5%、62.8%、53.0%。SWI序列對DAI出血病灶最敏感,顯著優于FLAlR、T2WI、T1WI序列,病灶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DAI的病理特征是傷后早期數小時至數天出現軸索腫脹、扭曲、軸索骨架崩解、神經微絲致密化和軸索回縮球形成;嚴重的造成腦實質內廣泛挫傷、神經細胞的軸索或神經纖維的斷裂和損傷。DAI是一種病理組織形態學的診斷,無特異性臨床表現,目前臨床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一直以來影像學檢查都是臨床診斷DAI的主要依據,雖然CT、MRI等方法不能直接顯示神經軸索的損傷,但可以通過出血、間質水腫等間接征象對DAI進行診斷。本研究中24例DAI患者出血病灶的分布密度的順序為雙側額、頂、枕、顳葉白質及皮髓質交界區>基底節區>丘腦>小腦>腦干。
本研究中應用的SWI序列是一種3 d梯度回波序列,是一種反映組織間磁化率差異的成像技術,具有三維、高分辨力、高信噪比(SNR)的特點[3,4]。SWI序列最初用于顯示腦內靜脈,是因為腦靜脈內含有脫氧血紅蛋白,在長TE條件可快速失相位,導致信號缺失,從而可將腦組織與腦內靜脈區分開來[5]。DAI的出血性病灶內含有順磁性的出血產物(如脫氧血紅蛋白、正鐵血紅蛋白、含鐵血黃素)導致自旋快速失相位,與正常腦組織的磁敏感差異顯著;因而SWI呈明顯低信號因,能大大提高DAI出血性病灶的檢出率,可以顯示常規MRI序列所不能顯示或遺漏的微小出血灶一[6]。本研究表明,SWI對DAI的出血病灶的檢出明顯高于其他序列,檢出出血性病灶多少的順序為SWI>FLAIR>T2WI>T1WI;但SWI對非出血性病變顯示不佳。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SWI比常規序列更準確地顯示DAI出血病灶,應作為MRI檢查DAI的常規和首選序列,但是SWI仍存在假陽性的問題,需聯合運用多種MR成像序列及方法,以提高病灶的檢出率。
[1] Kelley BJ,Farkas O,Lifshitz J,et al.Traumatic axonal injury in the perisomatic domain trig-gers ultrarapid secondary axotomy and Wallerian degeneration.Exp Neurol.2006,198:350.
[2] Andriessen TM,Jacobs B,Vos P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focal and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Cell Mol Med,2010,14:2381.
[3] 劉亞歐,楊延輝,李坤成.磁敏感加權成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臨床應用.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210-212.
[4] 周福慶,龔洪翰,陳琪,等.磁敏感加權成像在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和分級中的臨床應用.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3):326-328.
[5] 張競文,苗延巍,伍建林.磁敏感加權成像在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應用.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442-445.
[6] 鐘鏡聯,洪國斌,梁碧玲,等.磁敏感成像在顱內微小出血診斷中的應用探討.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