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英 黃鳳珍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多見于病程長和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其患病率達60% ~90%[1],可導致患者疼痛和感覺異常,因此對DPN進行正確的治療與護理對減輕患者的痛苦、延緩病情的發展極為重要。現將DPN的幾點治療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DPN的預防目前,DPN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DPN的發生尤為重要。DPN早期是可逆的,電生理檢查神經傳導速度的減慢在臨床無癥狀時就已經存在,因此在臨床確診糖尿病的同時,必須詳查神經系統受累情況,以獲得早期診斷。DPN存在感覺障礙者,應避免參加有潛在受傷危險的各種活動。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指甲不要剪得太短,洗腳水溫不要過燙,鞋襪要寬松舒適,經常注意各種不易察覺的損傷,以免誘發下肢潰瘍、感染引起的壞疽。
1.2 藥物治療
1.2.1 嚴格控制血糖 對于任何糖尿病并發癥,良好的控制血糖是維持有效治療的基本原則。對于降糖藥物的選擇仍需依照常規,對病程較久、體質較弱、合并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以胰島素治療為主。
1.2.2 血管擴張劑 如酚妥拉明、前列地爾、前列腺素E、鹽酸丁咯地爾、胰激肽原酶等,能擴張全身小動脈、靜脈,增加周圍微循環血量,阻止紅細胞、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阻力,加速血液流動,改善微循環。
1.2.3 維生素類 甲鈷胺(彌可保)用于DPN的治療療效確切。彌可保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可參與物質的甲基轉換以及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彌可保可直接轉入神經細胞,刺激軸漿蛋白質合成,使軸突受損區域再生。北京彌可保臨床觀察協作組[2]對108例DPN患者給予彌可保治療,結果自發性肢體疼痛、麻木改善率達到73%及75%,神經反射及傳導障礙也有一定程度改善。
1.2.4 抗氧化劑 研究表明糖尿病狀態下,由于非酶糖基化及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強,引起自由基產生過多和(或)抗氧化作用障礙,因此自由基清除劑和抗氧化劑被用于DPN的治療。硫辛酸是強效抗氧化劑,可激活丙酮酸脫氫酶,使磷酸肌酸/肌酸和ATP/ADP之比恢復正常,清除自由基,Ametov J等[3]觀察了硫辛酸對120例 DPN患者的癥狀總分(Total Sympto Score,TSS)的改善清況,結果發現硫辛酸組TSS較治療前平均改善5.7分,安慰劑組TSS平均改善1.8分,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1.2.5 中醫中藥 銀杏葉提取物、川芎嗪、疏血通等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緩解高凝狀態的作用。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DPN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同時給予彌可保肌內注射,并給予硫辛酸、擴血管藥物及活血化瘀藥物靜脈點滴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心理護理 糖尿病DPN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沮喪、自卑等不良心理,引起食欲下降、失眠、血糖波動等,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做好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應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了解患者的擔憂,適時疏導,耐心解釋病情,進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知識的教育,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參與治療方案,支持家屬陪伴,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2 飲食護理 正確合理的飲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礎。在護理過程中,讓患者參與治療,使患者了解控制飲食對糖尿病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根據個人的飲食習慣制定相應方案,控制總熱量,一日三餐按1/5、2/5、2/5或各1/3分配,食譜可多樣化,鼓勵患者堅持糖尿病飲食,并給予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禁止飽餐,絕對戒煙限酒。足壞疽者適當增加熱量10% ~20%,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的平衡。
2.3 血糖監測讓患者了解控制血糖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血糖儀的使用方法,自測血糖。注意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根據血糖變化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從而積極控制糖尿病,促進DPN的恢復。
2.4 水皰的護理 DPN發展到晚期往往同時存在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出現糖尿病足是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嚴重者可有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皮膚水皰是糖尿病足的早期表現,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處理:大水皰在無菌操作下抽取滲液,小水皰給予無菌紗布包扎,保持局部清潔,水皰干枯后形成的痂皮,不能人為剝脫只能任其自然脫落,以防繼發感染。有足癬者可用1∶5000高錳酸鉀泡腳,2次/d,不超過1周[4]。
2.5 創面處理皮膚破潰未感染創面 用碘伏消毒3~4次/d,保持創面清潔,抬高患肢,伸直肢體,避免受壓及負重,可用紅外線照射以促進肢端血液回流,亦可局部氧療(吹氧)促進創面結痂[5]。淺表感染創面:采用有效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每日清創換藥,換藥應嚴格無菌操作,可用慶大霉素加胰島素加山莨菪堿或地塞米松紗布濕敷,也可采用一些生物制劑或生長因子類物質如靜脈滴注剩余的白蛋白直接外涂創面,有利于潰瘍愈合。深部嚴重感染、潰爛較深伴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并有壞死組織者,換藥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以碘伏消毒皮膚及創面后用呋喃西林液或雙氧水、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剪除壞死組織,局部用紅外線燈進行照射,距離為30~50 cm,2次/d,15 min/次。將創面分泌物送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加胰島素換藥及外濕敷,并配合全身用藥。
總之,良好的醫患關系,全方位、系統、精心的治療護理及糖尿病教育可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DPN的治愈率,從而消除足部隱患,預防糖尿病足的復發,降低截肢致殘率,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1] 馬學毅.現代糖尿病診斷冶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478-479.
[2] 北京彌可保臨床觀察協作組.甲鈷胺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中華內科雜志,1999,38(1):164-169.
[3] 陶春祥.DPN的藥物治療進展.中國醫藥報,2004:06-19.
[4] 高偉.糖尿病足42例護理對策.河北醫藥,2006,28(2):156-157.
[5] 趙春英,齊靜,趙俊英,等.天紅液外洗用于早期糖尿病足的效果觀察.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