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宏 王瑋琦
小兒支氣管炎是一種呼吸系統常見的多發性疾病,是因多種致病原感染引起的一種支氣管炎癥。發病者大多是2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最常見的是1~6月嬰兒。這種病一旦發病就比較急,一般都是在呼吸道感染后兩天或者三天出現,其癥狀主要為:煩躁不安、呼吸困難、食欲減退、嘔吐、腹瀉、或咳痰、發熱。此病嚴重者可誘發心衰,甚至威脅到嬰幼兒的生命,因此必須給予及時的治療和護理[1]。現將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收入院的75例嬰幼兒患者,在采取合理科學的綜合護理后,療效令人滿意,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5例嬰幼兒患者,男54例,女21例;年齡從6個月到5歲不等,平均年齡2.8歲,入院前75例嬰幼兒患者都已感冒2~3 d,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氣喘、咳嗽等癥狀,其中有4例出現呼吸憋悶和缺氧心衰癥狀,7例呼吸出現衰竭,消化不良的病兒有16例,48例出現發熱。
1.2 護理方法
1.2.1 保持呼吸暢通 首先要把病情嚴重的患兒安置在安靜的搶救室,這樣可以防止因陪護人員的因素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因為人在3歲后其毛細支氣管平滑肌才會明顯發育,所以嬰幼兒呼吸道的不通暢主要是粘膜腫脹和分泌物堵塞造成的,再就是支氣管痙攣。因此為了減少呼吸衰竭現象的發生,必須要將呼吸道痰液及時清除,從而將氣管梗阻解除及通氣阻力降低。對于極度煩躁的嬰兒,可以根據醫囑,在吸痰之前給予鎮靜劑。護士要熟悉業務,對各種操作要準確、熟練。
1.2.2 使靜脈通路保持通暢 由于小兒支氣管炎的患者年齡都比較小,他們的頭皮靜脈非常細小,加之患兒沒有自控能力,無法保持安靜,所以護士的穿刺難度比較大。當患兒的靜脈通路建立后,一定要將其進行固定,確保所需的藥物和液體量順利輸入體內,保持電解質、水的平衡。還要注意的是在給患兒輸液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液體量,不要給患兒加重心臟負擔。
1.2.3 加強飲食護理 患兒的飲食要高熱量、易消化,要富含維生素,必須是流質或者半流質。本著少食多餐的進餐原則,防止因吃的過飽而影響了呼吸。同時對患兒家屬要進行科學指導,能夠準確給孩子添加輔食,如新鮮的水果汁。對于危重患兒,必須叮囑家長在給患兒喂藥或進食時,必須抱起來,即使哺喂時也要格外細心注意,不要讓奶水誤入孩子氣管,發生窒息。
1.2.4 溝通家長與院方密切配合,做好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小兒支氣管炎的病情大多很嚴重發展快發病急,由于孩子太小,加之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所以幾乎所有患兒家長的心理負擔都非常重。此時護理人員在及時了解病情的基礎上,要把患兒的疾病向家長解釋清楚,給予安慰,這樣可消除家長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強對患兒治療疾病及其護理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利于患兒病情更好的治療和及早的康復。
1.2.5 防止脫水的護理。患小兒支氣管炎疾病的嬰幼兒,由于過度換氣,會引起不顯性失水量的增加,加之患病期間患兒的液體攝入量又不足,及易導致患兒嚴重脫水[1]。
1.2.6 發熱及發熱引起的一些并發癥的護理 發病期間,如果患兒的體溫體溫在37.5℃或者38.5℃可以不予處理,如果高于38.5℃,可以對患兒進行物理降溫。若患兒體溫達到39℃以上,則必須在者進行物理降溫的同時給與藥物降溫。即便對于高溫患兒采取了退熱措施,但依然要每30~60 min進行一次測體溫檢測,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大汗淋漓、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虛脫現象,以便及時處理。
1.2.7 健康教育 多向家長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讓家長了解常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及不良反應。冬季或氣候變化時,對孩子要及時增減衣服,盡量少帶患兒去公共場所,小孩的餐具要保持消毒1~2次/d。
通過及時治療和精心的綜合護理,75例患兒全部痊愈出院。
小兒支氣管炎作為臨床中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嚴重破壞了患病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患兒在采取及時治療的基礎上,能夠科學、合理,綜合全方位的對患兒進行護理,這對疾病的好轉,患兒的早日康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通過精心科學護理,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復發,預防心衰防止病情加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徐翠英.86例小兒支氣管炎患者護理體會.中國衛生產業,2012,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