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芳 張麗萍 張靜 王笑燕 周德香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病死率達10%~13%,以心前區疼痛為主,臨床表現為心肌酶增高,心電圖進行性改變。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1 一般資料 本組AMI患者38例。男28例,女10例。均選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年齡67~82歲。全部病例均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心肌酶學檢查確診。
1.2 急救措施 安排在重癥監護室,盡早給予溶栓或急診PCI治療,常規給予硝酸甘油,積極止痛、鎮靜,靜脈注射利多卡因,維持循環穩定,合并休克時給予抗休克藥物。
2.1 一般護理 ①為患者選擇舒適體位,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立即給予靜脈留置針穿刺建立靜脈通路,對于血壓過低或循環差者,可行深靜脈穿刺。需嚴格控制滴速的藥物可用微量泵泵入,以免輸液過快加重心臟負荷和誘發肺水腫。連續心電監護、吸氧,氧流量2~3 L/min,合并心衰時氧流量可增至6~10 L/min,持續給氧時間≥72 h,必要時機械通氣。遵醫囑及時準確地給藥。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的變化,注意呼吸或心搏驟停。隨時注意觀察心絞痛、低血壓、心力衰竭等各種臨床癥狀。發現異常立即呼叫醫生前來搶救,護士不得離開,爭分奪秒采取心肺復蘇等措施。③備好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嚴格控制輸液速度,20滴/min,發現咳嗽、咳血絲痰、呼吸困難等,及時報告醫生。④心理支持。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流,以真誠的善心去感化患者,消除其恐懼心理,穩定其緊張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⑤疼痛的護理。疼痛可使缺血進一步加重,可引起惡心、嘔吐、血壓不穩、心動過速、出汗和煩躁。尊醫囑及時給予止痛劑。但使用應慎重,要從小劑量開始,密切觀察藥效,注意有無呼吸抑制、脈搏加快等不良反應。⑥飲食指導。低脂、低鈉、低膽固醇或低糖,充足的蛋白,多種維生素、多種蔬菜和水果,易于消化,溫度適宜,進餐速度不易過快,少量多餐,合理搭配,不易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⑦做好基礎護理,嚴禁患者隨便自行翻身,由護士協助患者完成一切生活護理。病情穩定后可進行床上肢體活動、床邊活動,活動應循序漸進,以不疲勞為主。
2.2 健康教育 ①向患者講解注意休息的重要性,減少探視,保持環境安靜。使心肌處于最低代謝狀態,減少并發癥,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時向家屬講明AMI患者在危險期內非常重要,要防止各種不良刺激和情緒激動,對順利度過危險期非常重要。3~5 d后可進行被動活動,促進心臟康復。②預防便秘。要保持大便通暢,給予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的食物,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一旦發生便秘,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例如按摩腹部,口服花生油、芝麻油,必要時應用果導片、開塞露或灌腸。③保持情緒樂觀,對疾病的恢復要有信心,可縮短康復的進程。④囑患者出院后隨身攜帶速效救心類藥物。
經積極搶救和精心護理,有36例病情好轉出院,2例搶救無效死亡。經3~6個月的隨訪,36名患者都能夠按照護士的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日常生活。有2名患者再發心梗住院,再發率為5.6%。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導致一些老年人患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從而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老年人各種感覺欠靈敏,反應遲鈍,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情復雜進展快,不易被察覺,病死率極高。不典型胸痛以猝死為唯一表現,常發生在睡眠中、飽餐后或用力排便后,預防有一定困難。護士觀察病情一定要仔細,早發現、早搶救,使患者脫離危險。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并做好心理疏導,以消除患者的痛苦。通過本文可以總結,老年人ATM不僅需要積極有效的搶救措施,還需要正確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措施,可以降低并發癥,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