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楠 甘小榮
阿爾茲海默病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阿爾茲海默病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除相關藥物治療外,本病的社會心理干預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目前,國內有大量的阿爾茲海默病社會心理干預的文獻報道。本文對現有的關于阿爾茲海默病社會心理干預的療效及相關心理研究進行回顧,歸納出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更好的針對老年癡呆開展相關社會心理干預提供借鑒。
在相關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針對阿爾茲海默病的臨床特點予以適宜的社會心理干預,在保持患者的社會功能、延緩腦衰退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吳應祥通過對70例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疏導療法、行為訓練等社會心理干預方案對照63例常規治療,結果表明,予相關社會心理干預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經3個療程,每療程3周的治療后,其精神狀態良好,認知功能明顯改善。研究者認為,心理干預能夠防止大腦功能衰退,提高阿爾茲海默病的有效治療率,可供臨床參考[2];錢應菊等通過相關調查指出,安全、舒適、支持性的環境結合小組活動、討論,并配合認知-行為療法、疏導療法,能夠加強患者的正性自我認知,減輕心理、行為癥狀,有助于延緩腦衰退[3];胡號應等通過對16例癡呆患者予藥物治療配合心理干預及29例癡呆患者予單純心理干預對照177例僅予日常看護工作,分別于干預開始時、3個月后、6個月后評定患者認知功能,結果表明藥物配合心理干預效果最好,單純心理干預效果次之,并建議在癡呆患者的社區中,藥物聯合記憶訓練、團體輔導及相關的健康教育等社會心理干預值得推廣;[4]趙淑青通過對41例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予藥物治療并配合支持療法及相關記憶訓練對照41例僅予藥物治療,結果表明,經3個月治療后,配合恰當有效的心理干預對改善老年癡呆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對于輕癥患者,通過恰當的心理干預,能夠使患者情緒穩定,改善認知和自控能力,但對重癥患者效果欠佳,并建議阿爾茲海默病應早發現、早治療[5]。
施永斌、張國川通過對100例癡呆患者(含阿爾茲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進行相關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焦慮情緒患者37例,抑郁情緒患者32例,其中28例患者同時伴有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在焦慮情緒患者中,精神焦慮因子分顯著高于焦慮因子分,兩類癡呆患者情緒特點無顯著性差異,研究者建議應根據癡呆患者心理特點開展相應的心理衛生服務[6]。
阿爾茲海默病病程長、致殘率高、開銷大,患者家屬及主要照顧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徐滿芳、鄭慶媛通過對23例不同程度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主要照顧者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同時予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知識講座并配合支持性心理療法,相關結果顯示,經社會心理干預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家屬焦慮、抑郁指數顯著低于干預前,該研究指出,對于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主要照顧者予以適當的心理干預、相關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7];高國菊、翟振波通過對80例入院一周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直系親屬施測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家屬的焦慮和抑郁指數顯著高于國內常模,同時,低收入家庭、年齡高于45歲的患者家屬更容易出現相關心理障礙,此外,承擔照顧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配偶的焦慮、抑郁指數顯著高于子女,針對相關調查結果,研究者建議應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及社區干預[8];馮曉敏等通過文獻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照顧患者的時間、社會支持及性格特點等方面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照顧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同時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建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照顧者的綜合心理干預模式[9]。
張詩琪等通過對國內外1986年至2011年阿爾茲海默病音樂治療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指出音樂療法能夠改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促進情感和溝通,減少激越行為。研究者認為,雖然目前缺乏音樂療法機制的研究,但這種針對阿爾茲海默病的干預方案值得進一步探討[10];楊輝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80~2008關于阿爾茲海默病、社區干預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指出阿爾茲海默病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缺乏明確的防治策略,同時指出社區干預是阿爾茲海默病防治的重要環節,應重點考慮全方位原則、參與原則、健康促進原則和慢性病綜合預防原則[11]。易建等從611例60歲以上的老人中篩查出48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和11例阿爾茲海默病早期患者,經1年的社區心理干預及相關知識宣傳,結果顯示,干預后的早期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及早期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顯著高于治療前,研究結果表明,社區支持、改善照顧水平對阿爾茲海默病早期患者的治療非常重要,研究者同時建議建立規范的早期癡呆社區篩查模式和干預治療程序[12]。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及社會康復在延緩阿爾茲海默病患者腦衰退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針對患者家屬的負性情緒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也有一定的意義,但目前我國針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心理特點、相關心理干預方案等研究較少,尚需進一步研究。
[1] 郝偉.精神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5.
[2] 吳應祥.心理干預對老年性癡呆療效影響的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08,6(24):140.
[3] 錢應菊.老年癡呆患者行為和心理癥狀的非藥物性干預研究.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9):899-900.
[4] 胡號應.不同社區干預模式對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作用.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6):516-518.
[5] 趙淑青.心理干預對老年癡呆癥病人的影響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9(下):41-42.
[6] 施永斌,張國川.老年期癡呆患者心理狀態相關研究.中國民康醫學,2007.19(11):995,997.
[7] 徐滿芳,鄭慶媛.老年癡呆病人親屬的心理問題與干預.浙江創傷外科,2009,14(3):314.
[8] 高國菊,翟振波.老年性癡呆患者主要照顧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山西醫藥雜志,2011,40(4):356-357.
[9] 馮曉敏.癡呆照顧者負擔的影響因素及其干預研究進展.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1,26(3):88-90.
[10] 張詩琪.音樂干預在癡呆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0):1042-1045.
[11] 楊輝.老年癡呆-基于社區干預策略的政策探討.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5):1323-1325.
[12] 易建.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癡呆人群的社區干預效果.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