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2011年5月4日,衛生部以第81號令的形式,頒布了新修訂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辦法》針對不良反應報告、調查、評價和處理全過程做出了具體規定[1]。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國己建立了34個省級藥品不良反測中心,地市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333個,有些地方還建立了縣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地市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牌子通常是加掛在藥品檢驗所的基礎上的,實行“一個機構、兩個牌子”。然而市級藥檢所的職責里沒有包括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內容,因而對于藥品安全監測工作也不太重視,造成了目前藥品檢驗所在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幾乎沒有發揮其強大的技術能力。在此筆者作為地市級藥品監督檢驗人員淺談一下對于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認識,并且就如何更好的發揮藥品檢驗所在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監測過程中的技術支撐作用提出幾點構想。
按照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規定,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簡稱ADR)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我國于2004年3月4日正式施行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中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2,3]。
我國是藥品不良反應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區,據統計我國每年在5000多萬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萬人因藥品不良反應而入院,其中25~50萬人屬于嚴重不良反應,約19萬人因此而死亡。在5000~8000萬的殘疾人中有1/3為聽力殘疾,其中60%~70%是因藥品不良反應致聾。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是指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現、報告、評價和控制的過程[4]。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是為了盡早發現各種類型的不良反應,研究藥物不良反應的因果關系和誘發因素,使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及時了解有關不良反應的情況,并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以保障人民用藥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
近年來關于ADR的報道比較多,藥品安全問題備受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有效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尤為重要,目前政府部門也越來越來重視這項工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七十一條中規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藥品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必須經常考察本單位所生產、經營、使用藥品質量、療效和反應。發現可能與用藥有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必須及時向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2011年5月4日,衛生部又以第81號令的形式,頒布了新修訂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由于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藥品良反應報告與監測的現狀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ADR報告總體情況并不樂觀,主要是樣本量太小,來源結構不合理,報告制度也還不完善。企業不愿意上報,醫療系統不配合,公眾對藥品不良反應認識又較少,即使遇到此類情況,主動報告的也微乎其微。因此要想從不良反應報告的統計上建立起很好的用藥安全預警體系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藥品檢驗所是執行國家對藥品質量監督檢驗的法定性專業技術機構,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任務是通過藥品質量的監督檢驗,作出科學、準確、公正的評價,促進藥品質量的提高,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
目前地市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要掛靠在各地的藥品檢驗所,主要負責藥品不良反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藥物濫用報告和監測資料的收集、核實、評價、反饋和上報,嚴重藥品不良反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調查和評價;承擔對藥品不良反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和藥物濫用報告與監測工作的技術指導、宣傳普及和教育培訓;協助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開展藥品、醫療器械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等工作。對于藥品檢驗所來說,雖然掛了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牌子,但是在業務上很少和不良反應有交集,對于不良反應事件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情況分析都沒有監督評價的權利,因此造成了藥品檢驗所的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實際是一個數據匯報工作站,少量的受理一些投訴樣品以及事故調查樣品的檢驗,沒有發揮其在藥品不良反應預警和評價過程中的技術作用。如2012年上半年蕪湖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共收集ADR報表3477份,其中嚴重不良反應69例,新的一般的不良反應52例,基本藥物不良反應537例,雖然有這么多例的不良反應事件,但是藥品檢驗所并沒有參與到對于不良反應的藥品質量分析和用藥安全的評估的工作,對于不良反應事件中藥品檢驗也只限于有關部門或患者送檢的樣品,按照藥典方法進行常規檢驗。然而很多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的原因從送檢來的單一樣品按照藥典方法檢查是很難找到的。
根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醫院藥劑科將醫院發生的用藥損害事件,上報給醫院所在地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縣、市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負責收集這些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并將它們上報給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統計上報的報告總數、發生比例后,向全社會發布藥品不良反應的通報。此外,《辦法》還明文規定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內容和統計資料是加強藥品監督管理、指導合理用藥的依據,不作為醫療事故、醫療訴訟和處理藥品質量事故的依據。換句話說,我國目前僅有的這部關于藥品不良反應的法律,僅僅用來規范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和監測制度,對于不良反應事件發生前如何預警,發生時如何追溯原因,發生后如何進行更為有效的監測沒有實際的幫助。
而藥品檢驗所對于不良反應事件中送檢來的藥品只根據現行的藥典和相關標準進行檢驗,所檢項目均為基本的常規項目。然而目前大部分的不良反應事件都為藥品的不當使用,很多藥品自身的質量并沒有問題,只有和其他藥物聯用,或者有其他醫療器械或者包裝材料的影響時才會出現問題,因此用這樣的方法對不良反應的藥品做出的評價很難在檢驗結果上最大程度的接近不良反應的真相。如1998年抗洪時期的“氟哌酸假藥案”、2001年“梅花K假藥案”、2006年的“欣弗事件”和“齊二藥事件”等。這些假劣藥品只根據當時現行的國家藥品標準是難以檢出和發現的,必須依靠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才能及時發現,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重新評價研究。
筆者認為藥品檢驗所的各職能檢驗科室在不良反應事件過程中應該充分的發揮其技術優勢,和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站建立起聯動機制,做好工作的承接,將監管和技術指導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善的監測和預警體系。在不良反應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應該由有經驗的相關檢驗人員對于不良反應事件的“使用中樣品”進行第一時間采樣和分析,分析手段也不應只限于藥典方法的常規項目的檢驗,應多考慮不良事件發生的因素進行多項目的考察,力求第一時間找出真實原因,避免更多不良事件的發生。另外藥品監管機構也應建立完善的藥物上市后再評價機制,藥品檢驗所對于不良反應報道較多的藥品進行市場跟蹤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修訂檢驗標準的相關項目,使得藥品生產企業提高生產工藝和藥品的質量,切實從源頭上保證藥品質量安全。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旨在要求藥品質量不斷提高并被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用藥更加安全有效。相對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建設起步較晚,且我國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有其自身的特點,比如中、西藥合用引起的不良相互作用、中藥注射液的濫用以及五花八門的中藥造假導致的不良事件等。因此在我國建立和健全適應我國自身特點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勢在必行。藥品質量與藥品安全性密切相關,藥品不良事件的及時發現、確認、處理以及危害性評價除了臨床上的一些統計分析外,從藥品質量角度進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藥品檢驗所作為保障人民用藥安全的技術監督部門應該在不良反應體系中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通過先進的分析技術和分析方法積極的研究不良反應事件的原因,為預防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將不良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
[1] 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EB/OL].2011-05-04[2011-12-01].http://www.sfda.gov.cn/WS01/CL0053/62621.html.
[2] 耿東升.對藥品不良反應定義及其分類的商榷.西北藥學雜志,2011,26(1):59.
[3] 盧壽榮.2010年我市78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北方藥學,2011,8(8):92.
[4] 湯榕,孫維紅,許靜怡,等.127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網絡監測數據分析評價.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