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產后尿潴留是指產婦產后6~8時膀胱內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或不能完全排凈(指盡力排尿后,膀胱內殘余尿量超過100 ml[1]。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子宮收縮乏力、產后出血、泌尿系感染等,嚴重危害產婦健康[2]。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共有產婦6534例,其中發生尿潴留53例,發生率0.8%,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 011年1月至2 012年8月在我院發生產后尿潴留病例53例,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 8.3±3.2)歲。初產婦50例,經產婦3例。孕周(37+2)~(41+5)周,平均孕周(3 9.5±1.5)周。新生兒出生體重3 250~4200 g,平均體重(3 550.3±0.84)g。
1.2 方法 根據病歷資料列表統計胎方位、產道裂傷、會陰側切、分娩鎮痛、助產術、總產程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記數資料用 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娩鎮痛占3 7.74%(20/53);助產術占2 8.3% 占(15/53);會陰側切伴產道裂傷占2 2.64%(12/53);枕位不正占1 8.86%(10/53);產程異常占13.2%(7/53),其中急產5例,第二產程延長2例;巨大兒占0.06%(3/53)。
3.1 尿潴留原因 產后尿潴留常見原因有[3]:①妊娠及分娩致腹壁肌、盆底肌肉松弛。孕婦妊娠時腹部擴張,產后腹壁松弛。腹壓下降致膀胱逼尿肌收縮乏力,尿液無力排出,產生尿潴留。②分娩過程中膀胱、尿道受壓致黏膜充血、水腫及肌張力下降。③產后不習慣平臥排尿或會陰疼痛恐懼,不敢用力排尿。④會陰側切、裂傷,造成外陰創傷疼痛,使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紊亂,反射性的引起膀胱肌痙攣而產生尿潴留。⑤產前或產時應用解痙、鎮靜、麻醉藥等降低膀胱的張力而致尿潴留。該組患者資料顯示,分娩鎮痛占尿潴留第一位,孕婦施行分娩鎮痛后,膀胱感覺神經敏感性下降,產后短時間神經功能不能恢復,易發生尿潴留。枕位不正、助產術、產道裂傷易發生產程延長、產道水腫及分娩后會陰疼痛均是尿潴留發生的主要原因。急產時易發生尿道擠壓、產道裂傷引起排尿困難,發生尿潴留。該組患者中有一例患者胎兒體重3550 g、胎吸助產、會陰側切伴產道延裂、會陰水腫,產后淋漓排尿,產后第6天留置尿管后間斷放尿16 h,累計排尿14600 ml,經2個月治療痊愈。另一例病例,第二胎,宮口擴張3 cm發生尿潴留,間斷放尿2000 ml,因第二產程延長、胎兒窘迫在會陰側切下行胎頭吸引助產術,新生兒體重3150 g,總產程7 h35分。產后仍排尿困難,給予留置尿管,累計插尿管110 d,B超測殘余尿 <100 ml后拔出尿管,膀胱功能恢復正常共計190 d。
3.2 尿潴留治療體會 ① 一般治療:給以心理安慰,關心、體貼、消除產婦對排尿疼痛的恐懼,鼓勵產婦樹立排尿信心。②其他治療:早期坐浴、理療可減輕尿道及盆底充血、水腫,促進血液循環,解除膀胱平滑肌痙攣,有利于排尿。艾灸、針灸可調膀胱、理氣機,活血通絡,加強膀胱功能恢復,促進尿潴留排出。③藥物治療:開塞露納肛法:開塞露是甘油制劑,通過高滲刺激直腸黏膜,增加腸蠕動,反射性刺激膀胱肌壁,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內擴約肌松弛引起排尿。拔尿管前3 d溴比斯的明片、哈樂片等應用有助于膀胱排尿。④抗生素應用:定期做尿培養,根據培養結果使用抗生素。⑤留置尿管時不建議行膀胱沖洗,否則增加感染機會。
3.3 產后尿潴留的預防 ①孕期積極治療泌尿系感染。②產時避免膀胱過度充盈,減少胎先露對膀胱的壓迫,積極處理各種原因造成的產程延長,減低會陰側切率,正確會陰縫合,減少疼痛。③使用分娩鎮痛時注意產前、產后及時排尿。④產后4 h內指導產婦及早排尿,注意尿量及排尿是否通暢,必要時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要了解尿潴留原因,做好健康教育宣傳,正確處理產程,指導產婦產后及早排尿,減少尿潴留發生,以保障產婦產后及早康復。
[1]謝倚 .無痛分娩 300例臨床分析 .江蘇醫藥,2011,37(16):1962.
[2]趙偉,方雯,景琦.低頻脈沖電治療結合中藥對防治產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咨詢。2012,4(2):276.
[3]侯麗輝.產后尿潴留的病因、預防及處理.中國全科醫學,2009,12(5):40.
[4]宋筱,萬虹,高麗麗.中期妊娠尿潴留伴腎功能衰竭1例.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