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利
肝臟是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與總膽汁酸(TBA)合成的場所,當肝臟受損時,這三項指標都會發生改變。現通過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的PA、ALB及TBA水平,并對其結果的變化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符合診斷標準的因乙型肝炎致肝硬化患者早期285例。其中,男160例,女125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67歲,平均48.1歲;晚期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2歲,平均52.8歲。同期正常健康體檢者180例,男95例,女85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71歲,平均48.6歲。
1.2 實驗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抽取受檢者靜脈血5 ml,放置水浴箱30 min后以3500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并檢測其血清的PA、ALB及TBA水平。要求受檢者1周內停服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禁食12 h以上,禁進高脂、高蛋白食物、禁用煙酒。
1.2.2 儀器 三項指標均使用長春迪瑞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與方法:PA、ALB及TBA的試劑盒由長春迪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PA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ALB采用溴甲酚綠法測定,TBA采用酶法測定。
早期:PA水平比正常健康體檢顯著下降,TBA水平比正常健康體檢升高,而ALB水平與正常健康體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晚期:PA及ALB水平比早期顯著下降,TBA水平比早期顯著升高,差異有顯著性。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期膽汁淤積及有害物質的侵入等原因使肝細胞廣泛壞死,導致正常肝小葉結構破壞,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膠原合成增加,降解減少,星狀細胞被激活,細胞因子生成增加,細胞外間質成分發生改變、肝竇形成毛細血管化、纖維隔血管交通吻合支產生以及再生結節壓迫,使肝內血液循環嚴重障礙,肝臟逐漸變形、變硬,功能進一步受損、減退,進一步形成肝硬化[1]。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臟彌漫性、進行性、慢性病變,其特點是在肝臟的組織細胞壞死前提下纖維化,并以纖維形式包繞異常肝細胞結節(假小葉)。它是嚴重和不可逆的肝臟損害性疾病,特別是在病情終末期,患者會因為伴隨有腎功能的損害形成肝腎綜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血清PA是由肝合成,電泳分離時為一出現在ALB前的區帶,半壽期僅為1.9 d,比白蛋白更為敏感。早期肝炎患者的血清PA可降低,而ALB則在肝病的慢性期才出現改變,PA是肝功能障礙的一個敏感指標[2]。
血清ALB是由肝實質細胞合成,在血漿中的半壽期約為20 d,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約占血漿蛋白總量的40%~60%[3]。當肝臟損傷早期或較輕時,ALB可正常或輕度下降;肝嚴重損害或肝硬化時,常見ALB減少,持續下降者多預后不良;治療有效時ALB上升;ALB降到30 g/L以下時易產生腹水。
TBA在肝細胞內由膽固醇轉化生成,均存在膽汁中是膽汁的主要成分之一[4]。肝細胞是合成及攝取膽汁酸的唯一場所,只要肝細胞發生損害(如肝硬化),患者血清的TBA水平很快升高,因而血清TBA是反映肝疾病的一個敏感指標。大約95%的TBA在回腸末端被重吸收經門靜脈至肝,被肝臟吸收利用,因此,血清中TBA能維持在一個比較低濃度的穩定的水平。當肝臟細胞受損時,肝功能障礙,肝細胞對TBA的攝取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門-體分流,門靜脈血中的TBA直接進入體循環,使膽汁酸代謝異常,血清中TBA濃度明顯升高[5]。所以檢測血清TBA對肝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監測頗有臨床意義。
肝硬化早期,PA降低、TBA升高比較明顯,而PA雖然降低,但變化差異無顯著性;肝硬化晚期,PA及ALB下降、TBA升高都更明顯;兩個患者組比較,三項指標差異都有顯著性。表明肝臟發生硬化時,在早期,ALB只是輕度下降,而PA由于在肝硬化初期,合成減低,到肝硬化晚期時,PA下降更明顯;又由于此時肝細胞對TBA攝取增加及TBA直接進入體循環,因此,血清TBA也明顯升高。同時,肝硬化晚期與早期相比PA及ALB水平明顯下降,TBA明顯升高。說明隨著肝臟損害程度的加重這三項指標改變越來越顯著,即病情越重,PA及ALB水平越低,TBA水平越高。與盧新兆[6]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PA、ALB及TBA與肝硬化的發生、病情的嚴重程度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肝硬化患者許多生化指標都發生變化,特別是在肝硬化晚期尤為明顯。但是,肝硬化患者的血清PA水平在發病初期都已經發生明顯改變,而其他指標此時幾乎還沒有發生改變或變化非常小。因此,血清PA是反映肝功能損害程度比較敏感的指標,與其他生化指標聯合檢測,對肝硬化的早期診斷及療效監測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846-1863.
[2]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5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354-355.
[3]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臨床醫學檢驗與技術(中級).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96-397.
[4]劉萃紅,劉紅春,曲蘊慧,等.腦卒中患者血清總膽固醇與總膽汁酸水平測定.鄭州大學學報,2009,44(3):644-645.
[5]關航.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意義(附62例分析). 廣西醫學,2006,28(3):363-364.
[6]盧新兆,黃曉華.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肝膽疾病臨床診斷中的價值.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