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洲
毛細血管瘤的患病年齡從出生到2歲,進展緩慢,也可突然增大。在6~12月齡時瘤體長大,但隨后數年可自發消退[1]。本文對21例兒童眼瞼毛細血管瘤采用曲安奈得瘤體內注射治療,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1例中,男12例(占57.14%),女9例(占42.86%)。就診年齡50 d~6歲。其中左眼10例,右眼11例;病變均位于眼瞼。患者治療前后均行彩超多普勒檢查和軸位CT、MRI檢查。
1.2 臨床表現 上瞼皮下可見青色腫塊,局部輕度隆起,侵犯表皮者呈紅色,位于皮下略呈藍色,受壓變白。哭鬧時眼突加重。觸診可及軟性腫物,具有邊界不清、壓縮性、無搏動等特點。嚴重者,腫瘤可至全部上瞼腫大,上瞼下垂,遮蓋瞳孔。
1.3 影像檢查 B超顯示病變回聲圖像呈圓形或類圓形,回聲強、不均、界限不清,有壓縮性。彩色多普勒示腫瘤內彌漫紅藍相間的斑駁血流信號,內可探及低速的動、靜脈頻譜。CT可見形狀不規則,強化CT顯示增強像;MRI T1WI顯示邊界清晰的病變,與脂肪比低信號,與肌肉比高信號;T2WI與脂肪和肌肉比為高信號。
1.4 治療方法 曲安奈得40 mg+地塞美松5 mg及2%利多卡因0.5 ml,藥劑混勻后,經皮膚直接注入瘤體內。每2周注射1次,共3次。
療效判定[2]:顯效:病變區膚色變淡,瘤體明顯縮小,彩色多普勒顯示局部彌漫紅藍相間的斑駁血流信號明顯減少。有效:瘤體縮小,彩色多普勒顯示局部局部彌漫紅藍相間的斑駁血流信號減少。無效:治療后無改變或繼續增長者。平均隨訪6個月。本組21例中,顯效10例(47.62%),有效5例(23.81%),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1.43%。無嚴重并發癥。
一般多選擇向血管瘤內注射或者口服糖皮質激素[3]。毛細血管瘤組織學上病變由毛細血管小葉混雜疏松纖維性隔,早期不成熟的病變顯示肥大內皮細胞。曲安奈德是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在眼科領域廣泛應用。曲安奈德是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在眼科領域廣泛應用。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減輕眼部組織的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其瘤體局部注射,作用可維持2~3周,對毛細血管瘤有一定療效。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誘導血管內皮細胞(VEC)凋亡及抑制其增殖而促進血管瘤自然消退[4],使間質纖維化,纖維隔增厚,毛細血管腔最后完全閉塞。病變內注入曲安奈德一般多選擇向血管瘤內注射或者口服糖皮質激素[3]。毛細血管瘤組織學上病變由毛細血管小葉混雜疏松纖維性隔,早期不成熟的病變顯示肥大內皮細胞。曲安奈德是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在眼科領域廣泛應用。曲安奈德是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在眼科領域廣泛應用。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減輕眼部組織的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其瘤體局部注射,作用可維持2~3周,對毛細血管瘤有一定療效。其主要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誘導血管內皮細胞(VEC)凋亡及抑制其增殖而促進血管瘤自然消退[4],使間質纖維化,纖維隔增厚,毛細血管腔最后完全閉塞。病變內注入曲安奈德可使瘤體變小。有學者使用曲安奈德混懸液注射,認為這類固體沉著物可直接堵塞毛細血管,也可能誘導血栓形成并起到藥物性血管結扎作用 導致瘤體局部缺血[5]。本組資料21例中,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71.43%。這表明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療兒童眼瞼毛細血管瘤,方法有效、安全,局部注射還可減少皮質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局部注射有引起眶內出血、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等并發癥的風險,本組病例無嚴重并發癥,注射方法規范可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療兒童毛細血管瘤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短期內很難使較大腫瘤消退。如果毛細血管瘤治療后無改變或續增長者引起視力障礙、上瞼下垂、弱視、斜視等并發癥時,應采取手術治療。
[1]曲毅,魏奉才譯.WILLS眼科手冊.第5版,2010:166-167.
[2]惠延年.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
[3]李東豪,龐友鑒.皮質類固醇局部注射治療兒童眼瞼血管瘤的療效.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3,21:918-919.
[4]劉潛,金先慶,周德凱,等.糖皮質激素治療血管瘤機理的初步探討.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3,28(2):198-201.
[5]向前,許雪亮,劉雙珍,等.5氟尿嘧啶聯合曲安奈德治療眼瞼海綿狀血管瘤.眼視光學雜志,2006,8: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