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風
1.1 一般資料 本組67例病例均為本院門診或者住院病例,經過X線胸片、MRI、CT和胃鏡等檢查確診為癌癥的中晚期患者。因為錯過手術治療機會而選擇化療。男46例,女21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7歲。
1.2 方法 根據患者癌癥種類病理差異和時間差異,采取不同中藥進行對癥輔助治療。10 d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規定: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治療三個療程后白細胞連續兩次升高至4.0×109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大部分緩解,治療三個療程后檢測白細胞連續兩次以上升高90%以上;無效-治療三個療程后臨床癥狀和白細胞計數均無明顯變化者。
本組67例患者,顯效40例,有效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1%。臨床實踐證明,使用中藥輔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進患者食欲,減少惡心、嘔吐和脫發現象,疏通食道,促進病灶吸收,使得腫瘤在1~2個療程內縮小或消失,最終提高白細胞數量。
目前,由于環境的污染,生活節奏的增快,工作壓力的增大,腫瘤的發病率日亦提高。而化療作為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腫瘤的綜合治療中,隨著化療藥物劑量的加大,療效明顯提高,但是副作用也會相應增加,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將正常細胞殺死,還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尤其是破環免疫系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不利于患者的繼續治療及康復,白細胞減少癥是惡性腫瘤患者化療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釋放入血的白細胞減少,不能及時補充血液中的白細胞引起的。表現癥狀為頭暈、乏力、失眠多夢、低熱心悸、食欲減退、四肢酸軟、易外感發熱等癥狀。嚴重者導致化療停止,從而降低腫瘤的控制率,甚至感染而危及生命[1]。因此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療效對患者能否順利完成化療、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目前西醫沒有持續、穩定、有效的控制白細胞減少的藥物。按照中醫傳統理論,應用中藥復方治療,根據腫瘤患者的病因、病機,確定治療原則,按照辨證與辯病相結合的原則,選用一些經現代藥理研究有抑制白細胞減少癥作用的中藥進行輔助治療。中醫認為,惡性腫瘤是由于稟賦差異、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勞逸失調等多種致病因素長期作用于機體致使濕聚痰凝、正氣損傷、氣滯血瘀和癌毒內生所致。多種病理因素同時存在、多種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受損,邪毒互結,虛實交織。正虛是腫瘤產生的重要病因,同時也是腫瘤的重要病機,中醫主張用扶正固本之法,驅邪外出,幫助恢復氣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與傳統癌癥治療方法相比,中醫藥輔助治療更加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對人體的毒副作用較小或者無毒副作用。臨床研究資料證實,要減少放療、化療以及手術對患者機體的損傷、提高患者機體對于腫瘤的防御能力,提高患者的全血細胞和白細胞數量至正常值,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應用補氣生血、溫補腎陽類中藥進行輔助治療。
人參、黃芪補中益氣,人參偏重于生津養血和扶正固本,黃芪偏重于生血生肌、排膿脫毒,其中所含的人參皂苷和黃芪多糖能增強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人體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恢復,增強機體對有害刺激的適應性和防御能力。大棗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增加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具有保肝和增強肌力的作用。當歸活血養血、潤腸通便,能夠保護骨髓、激活骨髓造血功能,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提高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其含有的豐富蛋白質和鈣可使腫瘤生長速度減慢,具有較強的補血作用。淫羊藿能溫腎陽,強筋骨,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淋巴細胞數量以及單位吞噬細胞吞噬能力恢復至正常水平。苦參能清熱燥濕,治療濕疹,殺蟲利尿,其中所含的生物堿對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可誘導向具有正常功能的單核巨噬細胞方向分化,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2]。以上藥物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用,通過補氣生血、益氣養血,促進骨髓紅系造血,提高全血細胞數和白細胞數量,增強機體抗癌能力,以達到迅速恢復患者白細胞正常數量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專病專方,臨床應用方便實用。經臨床實踐應用,不僅白細胞升高效果顯著,而且調整了患者的機體,增加了免疫力。為臨床治療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
[1]韓金鳳,吳志雄.扶正中藥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研究進展.河北中醫,2006,28(5):391.
[2]李松林.參麥針合中湯藥防止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39例.陜西中醫,2003,24(12):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