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玲
芍藥甘草湯一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僅以治療太陽病誤服桂枝湯而陰陽皆傷,經過治療陽雖恢復,而營陰不足,無以養筋,致使腳攣急一證。方藥組成及用法:芍藥、甘草(炙)各四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除此之外,別無所載。但筆者在臨床上運用本方加味治療多種疾病,收效顯著,茲介紹如下。
偏頭痛在臨床上是常見病,但情況各異。就西醫而言有血管擴張性頭痛和血管緊張性頭痛的不同,對于像高血壓患者因服用擴血管藥后出現的頭痛用芍藥甘草湯無效。而對于血管緊張性頭痛用芍藥甘草湯效果顯著。臨床鑒別可以從望診中加以區分。血管擴張者多伴有面色泛紅,而血管緊張性偏頭痛者多是面色晄白,主要是因為血管收縮、血行障礙所致。芍藥有擴張血管的作用,甘草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另外可以再加川芎、赤芍、郁金、白芷等藥配合起到理氣活血、通竅止痛的作用,治偏頭痛療效良好。
胃脘痛的發生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幾個方面。而芍藥甘草湯主要對胃陰虧虛者效果最佳。因芍藥既能平肝緩急,解痙止痛,又能養血柔肝,斂陰益脾。“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迸c甘草相配則共奏補脾平肝、緩急止痛、酸甘化陰之功效?,F代醫學研究也證實甘草有抗潰瘍、保護潰瘍面、解除平滑肌痙攣、抗炎及抗過敏等多方面作用,甘草中的總黃酮具有解痙、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胃壁粘液量、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并且與芍藥花甙還有協同作用。臨床可加生地、麥冬、沙參、當歸等滋陰養血。
患者感受風寒之邪,寒凝經脈,經脈不通,致氣血運行不利,而導致眼瞼及面頰部肌肉抽搐,方用芍藥甘草湯加味。芍藥擴張血管,甘草緩解痙攣,再配以荊芥、防風、桂枝、干姜等祛風散寒,因藥證相合,所以取得滿意療效。
本病證屬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故用養血活血通 絡,柔肝緩急之法以加味芍藥甘草湯治療。方中芍藥、甘草酸甘化陰、養血榮筋、緩急止痛,配合木瓜、雞血藤、當歸、丹參、夜交藤等增強活血祛瘀、養血舒筋、緩急安神之功效。故對消除酸脹麻攣隱痛等癥收到滿意效果。
5.1 某女 43歲,近3個月來兩小腿有莫名其妙的酸、麻、脹感,夜間尤甚,使勁按捏稍有緩解。在外院診斷為不安腿綜合征,經西醫治療無效,故求助于中醫。現雙下肢活動正常,時感頭暈乏力、夜寐不安、納食不香,舌質淡紅、中裂、苔薄白、脈略弦。此乃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治以養血柔肝舒筋緩急為主。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30 g,炙甘草15 g,雞血藤30 g,當歸 15 g。生地 15 g,焦三仙 30 g,夜交藤 30 g,木瓜 15 g。服用7劑后,諸證明顯改善,夜已能安睡,納食增加,繼續服用上方1個月后痊愈。
5.2 某女 65歲,經常胃部隱隱作痛、口燥咽干、大便偏干,舌質略紅少津、脈弦細。證屬胃陰虧虛,治以養陰益胃為主。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30 g,炙甘草12 g,沙參15 g,麥冬15 g,生地 15 g,熟軍5 g,當歸12 g,元胡12 g,服用5 劑后胃痛減輕,大便通暢。上方去熟軍,繼續服用1個月后,胃痛未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