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強
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由于小腸黏膜或者黏膜下層神經內分泌細胞的造成的惡性類癌,該病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癥狀或者無特異癥狀,多數患者在進行剖腹探查的時候才會發現,有時可在內鏡檢查并取活檢,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時偶爾發現。腫瘤增大或發生腸套疊、腸梗阻時才發生癥狀[2]。據相關研究表明,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中所占比例為25%,只排在小腸腺癌之后,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上對于CT檢查和病理提示在診斷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的準確率的高低尚未十分明確,所以本文通過選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這2年內收治的20例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對比分析了他們的CT表現和病理結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的20例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均是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為28~78歲,平均年齡為48歲。
1.2 臨床表現 ①患者的腹部感覺膨脹,消化出現不良反應,有時候感覺惡心、嘔吐。②右上腹部感覺疼痛:肝部會有持續性或者間歇性疼痛,變化體位的時候疼痛感加劇。③有不同程度的無力、消瘦癥狀,伴有發熱。④有些患者會有黑便或者血便。上述癥狀多發生在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容易被人們忽視,一旦有上述不適感,應該立即就醫檢查。滿足上述癥狀3個或者3個以上的就可以確診為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
1.3 CT檢查 術前禁食6~8 h,接受檢查之前的半個小時內囑咐患者服用溫水。運用2002年從美國引進的GE-CT/E掃描,其矩陣為512×512,層厚5±0.02至10±0.02 mm,電壓為100 kv,電流為78 mA時間為3.2 s,先經過平掃再增強。對所有患者進行掃描,掃描部位的厚度選擇5~10 mm,層間距選取5~10 mm。取患者的仰臥位,首先采用平掃,然后采取增強掃描,范圍選取后行動脈期和門脈期,對重點檢查患者進行全面的腹部檢查。在掃描的時候著重查看患者的腹部和腫塊的狀況。等到CT檢查結束之后,由專業醫師根據檢查結果給出相關診斷的結果。
1.4 觀察項目 觀察內容包括病變部位、形狀、范圍、密度等,還有病灶、血管受累和周邊是否有腫大淋巴結。
2.1 CT檢查 結果顯示均勻軟組織密度為14例,軟組織密度伴小片稍低密度為6例。腹膜后或者腹腔淋巴結轉移3例,肝內、外膽管以及胰管出現擴張現象3例。病變臨床表現有腸壁或者腸腔內腫塊14例,腸管壁局限性增厚者3例,3例為腫塊伴局部腸管壁增厚,直徑為1.2~7.0 cm。病灶在十二指腸降部6例,十二指腸水平部為6例,回腸遠段3例,還有十二指腸球部5例。
2.2 病理提示 提示只有2例轉移,類癌14例,表現為胞質比較豐富,瘤組織沒有出現壞死現象。不典型類癌4例,表現為瘤細胞的形狀多樣,胞質屬于中等,壞死的瘤細胞比較多。小細胞癌2例,表現為瘤細胞體積比較小,壞死的瘤細胞在三種中最多。
在對患者進行CT檢查的時候,我們需要根據患者腫瘤部位的特點作出相應的調整,對患者進行掃描時,也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從而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比研究20例原發性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CT表現和病理,發現CT檢查聯合臨床表現可以更為準確地反映出患者的腫瘤情況,為制定出詳細的醫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有效率,值得推廣。
[1]曾泳瀚,梁長虹,曾輝,等.原發性十二指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CT表現.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7):1289-1292.
[2]陳易人,汪良.國內小腸腫瘤近況.實用外科雜志,2001,11(8):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