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朱利
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分析
孫玲 朱利
目的探討對腦血管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對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32例腦卒中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總結分析。結果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高,融洽了醫患關系,促進了患者的康復信心。結論心理護理是一種科學的護理干預方法,有利于護理工作全面、協調,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腦卒中;心理護理
腦卒中即腦血管意外的俗稱,是急性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腦機能紊亂的總稱。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主要癥狀,其中75%以上喪失勞動能力,患者常有悲觀、消極、自卑等不良心理。這不僅影響到治療效果,而且也能促使或誘發重復發作,不能及時康復。我院對收治的32例患者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我院于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住院治療腦卒中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齡54~70歲,平均62歲,腦出血10例,腦梗死22例,均經CT檢查確認,住院接受護理治療。
2.1護理心理學 護理心理學是能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應用,它將心理行為科學系統知識,結合護理工作實踐,應用到臨床醫學護理工作的各個方面。作為護士要加強心理品質修養,能把護理心理滲透于護理工作的全過程,融合在各項護理措施中。掌握護理對象的一般心理和特殊表現,才能懂得患者的心理活動規律,才能采取相應的技術進行心理護理,從而大大提高生活質量。
2.2患者心理特征 腦卒中患者一般是發病急,大多是在家或者干活時突然暈倒在地,肢體活動受限,自己不能站立起來,甚至不能言語。患者往往對突如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自理困難,不知所措,難以接受。患者易出現悲觀、消極、恐懼、煩躁等一系列心理變化,擔心自己成為家庭負擔,表現情緒低落,且容易激怒。到恢復期又不能及時達到康復效果,患者往往陷入絕望和擔憂的抑郁焦慮狀態中。
2.3心理護理干預 首先評估每個腦卒中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除了做好疾病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的同時,應及時給予人性化關懷,以高度同情心去關愛患者,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細心解釋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并且創造豐富的生活,同時向患者做好衛生宣傳教育,講解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保持整潔的環境,病房衛生、通風、安靜,使患者處于最佳心理狀態。盡量滿足其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需要及關心理解,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其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溝通時態度和藹、熱情,言語溫和體貼,爭取家屬的配合與支持,了解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性、興趣愛好、文化程度等,從而進行個性化護理,促進自然恢復。在進行各項護理工作中,時刻面帶微笑,經常留意患者情緒變化,善于從患者眼神表情中讀懂他們的需求,超越患者期望,讓其備受重視和尊重。并主動配合他們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腦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恢復,幫助活動偏癱肢體被動運動,鼓勵患者盡早積極主動的訓練,并且囑咐患者訓練時力度和方法,做到安全、有效,要注意放松心態,而且要持之以恒。
2.4體會 腦卒中患者大部分思維清醒,所以在護理工作中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掌握了患者的心理變化及心理需求,及時的給予到位護理治療和解決問題,使患者感受到真真正正的關愛,自信心不斷增強,就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待病情。不悲觀失望,只有積極的配合治療,才能減少致殘率,也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提高了生活質量。
引起腦卒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變化、思想情緒是很重要的誘發因素。所以對32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注重了發現心理問題,及時進行了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從而達到促進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271117 萊蕪市雪野鎮雪野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