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巖
髖關節置換術常用于老年患者。深靜脈血栓是髖關節置換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高達1.3% ~25%[1]。我科2009年8月至211年8月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至211年8月我科收治的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84例,隨即雙盲的分成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各42例。常規護理組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58~74歲,平均年齡(68.4±9.2)歲;病程:1~28個月;病因:股骨頭缺血壞死17例、股骨頸骨折10例、髖關節炎8例、髖關節發育不良7例;護理干預組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9.5±10.8)歲;病程:3個月至36個月;病因:股骨頭缺血壞死15例、股骨頸骨折12例、髖關節炎10例、髖關節發育不良5例。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抗凝治療的護理干預 抗凝治療是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血栓發生的常用方法。通常在術后12 h給予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應用7~10 d。護理人員在應用抗凝藥物的過程中應當嚴密的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等抗凝治療并發癥發生。
1.2.2 機械性預防護理干預 機械性護理干預是預防術后靜脈血栓發生的最有效方法[2]。早期的功能鍛煉、穿彈力長襪、足底靜脈泵等護理措施能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文獻報道[3],術后功能鍛煉進行的越早,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機率越小。因此,術后第1天即應當進行下肢的肌肉被動運動、進行關節的背伸和跖曲訓練、加強對下肢肌肉的按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彈力長襪可以產生自下而上的階梯性壓力差,有效的促進下肢靜脈的血流,減少血液淤滯。足底靜脈泵通過壓力調節促使足底的血流加速流向足背,有效的提高下肢靜脈的血流速度,預防血栓的形成。
1.2.3 病情觀察的護理干預 術后嚴密的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應當重點觀察患肢的皮膚顏色、皮溫和下肢的腫脹程度。如果患者出現皮膚發涼、皮色發紺、肢體腫脹疼痛、下肢動脈波動減弱等征象,應當考慮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可能,及時的通知醫生采取處理措施。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分析和處理數據,發生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表示方法為P<0.05。
兩組患者均術后隨訪1年。常規護理組發生深靜脈血栓11例,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26.2%,護理干預組發生深靜脈血栓3例,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7.1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857,P <0.05)。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理想的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手術方式。研究表明,靜脈血流發生淤滯、血液的高凝狀態和血管內皮發生損傷三因素是導致髖關節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上述三種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藥物干預和術后機械性護理措施,能夠改善患者的血液動力學,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本組研究中,護理干預組的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遠低于常規護理組的發生率,與衛聰莉[4]進行的研究報道結果一致,表明護理干預具有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的作用。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后具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針對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大大的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在護理工作中應當推廣使用。
[1]王學謙,張鐵良.實用骨科手術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9.
[2]陳麗.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8(1):137-138.
[3]陳華,鐘敏珍,蒙月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護理學報,2009,16(22):38-40.
[4]衛聰莉.護理干預對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