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仲 陳健清 黃翠苗 任衛蘭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90%,自采用血漿置換(PE)后,TTP的病死率已下降至10% ~20%[1]。為延緩病情進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愈率,對我科收治的10例TTP患者實施了血漿置換治療和有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10例TTP住院患者,男2例,女8例,年齡31~69歲。10例患者均為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減少和出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出血點、紫癜及瘀斑。8例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頭痛、煩躁、胡言亂語、昏迷、肢體活動障礙等,其中2例出現明顯頭痛伴抽搐。1例伴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不規則發熱;3例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3例有血清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增高。
1.2 治療方法 采用血漿置換及對癥綜合治療。①血漿置換:采用由電腦精密計算和控制的美國MCS+血細胞分離機,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性別,設定血流速度。開始時每日或隔日以進行,每次置換血漿量為1200~2000 ml,置換液以新鮮冷凍血漿為主,病情穩定、神經精神癥狀消失后逐漸減少置換次數,3~5 d一次,2~4周停用。②配合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
本組10例TTP患者采用以血漿置換為主的綜合治療及早期護理干預,其中8例患者置換次數為6~10次,全部治愈出院。1例行血漿置換2次,癥狀稍改善,因家庭經濟原因自動出院。1例行血漿置換2次,因并發呼吸衰竭死亡。
3.1 血漿置換的護理
3.1.1 置換治療前護理 了解患者心肺功能,評估患者承受靜脈插管留置的耐力。血漿置換首選深靜脈置管,既能盡量減少患者反復穿刺造成的出血,又能為血漿置換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2]。患者置管后穿刺部位24 h內予加壓包扎減少出血的可能。血漿置換時先檢查導管是否通暢,置換完畢后用20 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再用肝素稀釋液5 ml封管。
3.1.2 置換治療中護理 ①置換過程中使用心電監護儀嚴密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密切觀察有無面色蒼白的、頭暈、胸悶、心悸、出冷汗、血壓下降等癥狀。有報道低血容量反應易發生在嚴重貧血患者[3]。注意保持出入量平衡,詳細記錄置換出的血漿量,以量出為入的原則輸入相應的晶體液及膠體液。②密切觀察管道通暢情況:置換開始宜慢,等患者無不適感且生命體征穩定后可增快。如血流不暢,及時檢查管道有無受壓、扭曲、堵塞,積極查找原因,及早解決。③在置換過程中,因輸入ACD-A抗凝劑,抗凝劑在人體內與鈣離子結合,致使血鈣降低。
3.1.3 置換后的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有無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3.2 心理護理 在PE治療前應詳細了解病情及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患者復雜的心理狀態,我們采取了特別的心理疏導,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血漿置換的必要性、安全性及先進性,介紹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操作過程,各階段配合的要點,幫助緩解心理壓力,建立信心及希望,使其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
3.3 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TTP因廣泛微血栓形成,導致血小板的消耗,可引起各系統的出血。應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及出血的部位、量及范圍。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必須輕柔,為患者做靜脈穿刺時,最好選擇淺靜脈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拔除留置針時,按壓時間要長,避免局部出現淤斑。
3.4 預防感染 保證室內空氣新鮮,每天進行空氣紫外線消毒2次,限制探視人員;嚴格執行各項無菌操作,妥善固定靜脈置管,局部每日換藥1次并換敷料,預防感染;保證口腔及皮膚的清潔。
TTP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高達90%。診斷明確或高度懷疑本病時,應立即進行血漿置換,可最大限度清除或減少患者循環血液中的某些有害物質,如血小板凝集因子、vWF等;另外,置換后輸入體內的新鮮血漿可使TTP患者血漿中的PG12恢復正常,增強血漿抗氧化劑能力或抑制TTP患者血漿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抑制內皮細胞釋放vWF或調節vWF蛋白酶,恢復vWF正常裂解,從而使經過血漿置換治療的患者預后大為改觀,整體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通過本組10例患者的診治與護理,提高了對本病的認識,注意加強病情變化的觀察,并在不同的階段,進行有計劃、全面細致到位的護理干預,是保證血漿置換順利進行,促進疾病早治愈,減少復發或留下后遺癥的重要措施。
[1]汪安友,董寧征,等.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研究進展.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08,31(3):257.
[2]孫菲菲,張哲,等.10例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人治療的觀察與護理,2008,22(1):214-215.
[3]鹿群先,趙玉鳳,等.治療性血漿置換治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不良反應分析.徐州醫學院學報,2007,27(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