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賀
脫發是一種臨床常見、多發性疾病。主要是因心理因素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導致頭皮毛囊毛細血管持續收縮,使毛囊供血引起障礙,從而引起脫發,采用采用毫針、電針及皮膚針治療脫發脫發60例,取得較好療效,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門診從2010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集的脫發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所有的病例均符合脫發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大者52歲,最小者28例,病程最長6年,最短3個月,發病6個月內者16例,發病6個月至1年者34例,發病1年以上患者10例。本組患者在針刺治療時,均停用一切內服藥與外用藥。
1.2 治療方案 治療組30例,采用毫針針刺配合電針及皮膚針叩刺的治療方法。①主穴:阿是穴、百會、四神聰、生發穴。②配穴:血虛證配合足三里、三陰交;血瘀證配合合谷、三陰交。③手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或用平補平瀉法。④操作:如有局部脫發,用26~28號1.5寸活1寸針在脫發區圍刺,其他情況,穴位按常規針刺方法操作,均以得氣為度,然后借電針(采用疏密波),留針30 min,起針后于脫發區局部用皮膚針叩刺,以滲血為度。對照組,30例,采用毫針針刺家皮膚針叩刺組,處方及操作方法同治療組。20 d為一個療程,1次/d,每次留針30 min,連續治療3個療程,統一評定療效。
1.3 診斷標準 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高等醫藥院長統編教材《中醫外科學》,脂溢性脫發診斷標準為準。臨床癥狀:先從前額的鬢角開始,經過徐緩,頭發逐漸細軟,稀疏、脫落,禿發。數十年后,額上和頂上頭發可完全脫光。皮膚光滑,毛孔縮小或遺留有少量毳毛。兩枕部和兩側顳部仍保留正常。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1.5 排除標準 雖有脫發癥狀,但不能堅持治療者。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禿發癥的臨床指導原則擬定。脂溢性脫發的療效標準:
治愈: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全部長出。頭發生長密度正常。發質粗細正常。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減少95%以上。
顯效:毛發停止脫落,毛發再生達70%以上。癥狀積分值較前減少70~90%以上,頭發較前增多增粗但仍稀疏,發質細軟。
有效:毛發脫落停止,毛發再生達30%以上。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減少30%~70%以上。
無效:脫發再生不足30%或繼續脫落,脫發面積較前擴大。癥狀積分值較治療前減少<30%。
治療組30例患者中,治愈23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9%;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3%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發生多與肝腎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風熱風燥有關。早在《內經》中就有:“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腎氣衰,則發墮齒槁”之論。《醫林改錯》則說:“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并認為“無病脫發,亦是血瘀”。
現代醫學認為脫發的發生可能與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體內微量元素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其發病機理可能為血管運動中樞機能紊亂、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失調,引起局部毛細血管持久性收縮,毛乳頭供血障礙,引起毛發營養不良而導致毛發脫落。也有臨床實驗表明,脫發患者的腦血流圖波幅低于正常值,而電針配合毫針能使波幅上升,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狀態。因此將毫針針刺配合電針使電脈沖與針刺相結合,更利于皮膚的充血和發熱,由于通過局部刺激改善血循環和營養作用,就促進了毛發的再生。治療脫發,主要是疏通經絡氣機,起到行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皮膚針叩擊局部,榮養經脈,驅風散寒,調和氣血,透表連裹的作用,促使機體恢復正常。現代醫學認為,皮膚針叩擊是一種機械刺激。當皮膚受到刺激后,由痛覺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局部營養狀態得到改善,因而有利于毛發再生,而且也有人認為皮膚針叩刺有旺盛局部血液循環的功效,并可調節機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目的。故三者合用,能較快地促進毛發生長而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