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崔紅領 崔慶周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ADA)是指由于主動脈中層退行性變以及壞死,同時由于某種誘因造成動脈內膜撕裂,進而血液進入主動脈中層形成血腫[1]。如何能夠早期明確診斷是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關鍵。多層螺旋CT能夠明確病變的范圍、部位、程度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回顧分析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24例動脈夾層動脈瘤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資料,探討其診斷價值,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4例均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以來應用MSCTA確診為主動脈夾層患者,其中21例患者伴有長期高血壓病史。患者年齡31~76歲,平均60.4歲。其中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19例,住院患者19例,門診患者5例,患者臨床表現主要是突發劇烈胸背部疼痛,同時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胸悶氣短等癥狀。
1.2 檢查方法 24例患者檢查前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檢查前需要禁飲食4~6 h。告知患者以及家屬可能因造影劑會出現的過敏反應。我們醫院應用飛利浦64排螺旋CT,應用造影劑跟蹤技術。患者首先行定位像掃描,掃描是從頭側到足側,包括主動脈弓上三大分支及髂總動脈分支,掃描范圍從患者胸廓入口直至盆腔下緣,接下來制定掃描范圍以及感興趣區。增強時我們以升主動脈為監測點,設定闞值150 hu,應用靶血管對比劑濃度監控觸發掃描技術。當達到設定閾值時,接下來開始快速容積掃描,螺距0.938,準直器厚度0.75 mm、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0 mA。經肘前靜脈用高壓注射器注入碘對比劑100~120 ml,流率控制在3.5~4.0 ml/s。我們全面詳細觀察分析圖像,后期應用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表面遮蓋顯示(SSD)、容積再現(VR)進行三維重建。主要是對主動脈夾層破口的具體位置、血管壁硬化程度、真假腔所占比例、累及范圍、以及有無附壁血栓及等情況進行觀測,同時進行分型,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據。
原始橫軸位圖像對病變信息的存儲準確可靠,24例均很好地顯示了主動脈全程及其分支,顯示真、假腔24例,顯示內膜片24例,內膜破口15例,腔內血栓形成9例。不同的重組方式所得圖像有不同的顯示特點。
主動脈夾層病目前尚未明確。臨床統計大多數主動脈夾層的患者患高血壓,據臨床和實驗報道血壓波動的幅度與主動脈夾層分裂相關。正常成人的主動脈壁可以耐受一定的壓力。夾層分裂主要是發生于升主動脈,究其原因是此處經受血流沖擊力最大,病變可從主動脈根部一直向遠處擴延,最遠可達髂動脈及股動脈,同時可累及主動脈的各分支,如無名動脈、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腎動脈等[2]。由此可知,動脈壁的缺陷是造成夾層裂開的先決條件,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壁中層肌肉退行性變,而年輕患者血管壁中層以彈性纖維的缺少為主。合并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有助于主動脈夾層的發生。
單憑臨床癥狀,很難明確診斷夾層累及的范圍。CT掃描是目前確診主動脈夾層的重要檢查方法。血管成像掃描速度快,無創傷。CT檢查主要包括平掃、增強掃描以及圖像的三維重建。而血管成像診斷價值優勢是其圖像重建后處理功能。對于主動脈夾層的患者如果如果單純的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的掃描,大多數情況下不能明確夾層的全部范圍。血管成像能夠精確的顯示主動脈夾層所致真假兩腔及間隔內膜瓣片。主動脈真假兩腔形成以及內膜片CT診斷夾層動脈瘤的基本征象,CT可顯示主動脈內膜鈣化內移。一般內移5 mm以上具有診斷價值[3]。真假兩腔在增強時可同時顯影,真腔因血流速度快,真腔往往表現密度較假腔高,而患者病變部位越廣泛,假腔越大。CT增強掃描能較清晰顯示撕裂內膜片,CT橫斷圖像上呈彎曲的線狀低密度影,主動脈夾層患者癥狀加重而突然出現胸水或心包積液增多時,則需高度懷疑破裂。
主動脈夾層需要與以下幾種情況鑒別診斷:①與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性動脈瘤表現為單個擴大的主動脈管腔伴周圍性鈣化。主動脈夾層表現為內膜鈣化內移及殘留的管腔狹窄。②臨近正常或異常解剖結構:在主動脈根部需要注意區別內膜片與主動脈竇,內膜片為1個淺弧形結構,主動脈竇則為3個相等大小的弧形結構。③撕裂的內膜片與條形偽影鑒別。條形偽影表現為較粗的直線形結構,而內膜片表現為一層薄而略為彎曲的線樣結構。
總之,多層螺旋CT能無創、快速、準確地診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能夠明確范圍及形態,以及與各大分支血管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詳實的影像學依據。
[1]劉坤申.主動脈夾層分離的處理原則與經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1(2):107-109.
[2]唐志祥,王亞非,景成定,等.磁共振成像對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價值(附22例報告).2004,14:373-375.
[3]張龍江,包顏明,楊亞英.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