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平 李文靜 付曉榮
靜脈穿刺是治療疾病、搶救生命不可缺少的必須手段,也是兒科最基本、最常見、最重要的一項治療手段。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多數不能用語言準確表達情感,且血管較成人短、細、彎、不易回血,穿刺難度大,依從性差,存在家長對護士的期望值普遍過高等,一旦穿刺失敗后家長出現的高情緒反應,直接影響了醫患和諧及治療效果。部分情緒激動者,不但干擾了正常工作秩序,也為護患糾紛埋下了隱患。作為與孩子打交道的護理工作者應熟知兒童是一些特殊的人群,工作中應認真分析原因,加強基本功訓練,熟練掌握溝通技巧,避免不良事件發生。穿刺失敗原因及應對措施有。
1.1 房間光源不足 尤其是晚夜間易出現反光現象或光線暗淡不足,此時若行靜脈穿刺,易出現判斷偏差,致使穿刺成功率下降。
1.2 秋冬季室溫過低 部分患兒保暖措施不到位,末梢循環差,手足涼,致使四肢血管收縮變細充盈不足,進一步增加了穿刺難度。
應對措施:①選擇合適的光源,必要時備穿刺燈。②做好保暖;溫水浸泡揉搓穿刺肢體(水溫<40℃),促進血液循環;運用藥物喜遼妥涂抹穿刺處,使血管擴張。
2.1 特殊人群 高熱、嘔吐、腹瀉、休克、肥胖或長期輸液等患兒,血管彈性差、萎閉、充盈不足、暴露不明顯,加大穿刺難度,易致穿刺失敗。如嚴重脫水循環衰竭的患兒,由于血流灌注較差,血流速度較慢,致血管充盈不明顯,穿刺后可能無回血或回血較慢。對于發熱患兒,由于高熱使患兒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穿刺時易刺破血管。長期輸液的患兒,因反復穿刺易導致毛細血管破裂、痙攣和出血,增加了穿刺難度。肥胖的患兒:因為皮下脂肪較厚,血管暴露不明顯,血管的深淺度不好把握,易降低穿刺成功率。
2.2 合作依從性差 多數患兒的恐懼感,在穿刺時往往躁動不安,家長寵愛孩子,穿刺無法固定或固定不得力。
2.3 家長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 多數家長是非專業人士,對兒科常見的液體外滲缺乏一定的認識,一旦發現液體外滲尤其揪心,擔心給孩子留下一些后遺癥。
應對措施:①特殊患兒固定專人負責,熟練掌握穿刺技巧。針對不同情況做好穿刺準備。對于嚴重脫水循環衰竭的患兒,穿刺時應格外小心,通常沿選定的血管走行方向緩慢進針,當針刺入血管不見回血時,應稍等片刻再抽吸,如果仍無回血,但明顯感覺有刺入血管的落空感時,此時不用慌忙拔針,可稍觀察片刻或試著注入生理鹽水3~5 ml,如果推注液體順利無阻力、局部皮膚無腫脹,即可判定穿刺成功。對于長期輸液的患兒,要注意保護血管,可選擇使用靜脈留置針,以減少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與恐懼。一般可將頭皮靜脈作為首選,因為小兒頭皮靜脈網豐富,血管淺表清晰易辨,便于固定和家長看護,易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對于肥胖兒童,因為皮下脂肪較厚,血管深淺不一,可在手指探摸下進行穿刺,具體方法為用大拇指指尖沿著血管的凹陷方向進行探摸,順著血管走行在皮膚表面作一標記,消毒后在順標記線處行穿刺。也可采取穿刺點上方6 cm處止血帶二次結扎的方法,具體操作:在穿刺點上方6 cm處扎止血帶約1~2 min后,迅速將止血帶松開約30 s后,再次在此部位扎上止血帶,利用兩次止血帶結扎之間血管內血流被阻斷后又瞬間充盈來提高穿刺成功率,臨床上我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②給予患兒安撫,多說鼓勵話或聽音樂、玩玩具等分散注意力。并積極與家長做好溝通解釋,取得家長的配合,固定好患兒,不讓其身體扭動。③加強巡視,穿刺成功且固定后,要勤巡視、勤觀察,及時發現膠布松動、針頭移位、局部腫脹等情況后,及時采取補救,保證輸液的順利進行。
3.1 精神因素 過度緊張:是兒科護士操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負面心理,低年資護士表現尤為凸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患者家屬對醫療行業的要求和期望值越來越高,隨之護理職業的風險也越來越高,面對此種種壓力,無形之中就形成了濃郁的緊張氣氛,極易導致穿刺失敗。倔強:部分護士在靜脈穿刺失敗后,產生不服輸的心理,尤其是高年資護士,因為虛榮心原因,多次穿刺失敗后也不替換沖刺部位。焦慮急躁:個別護士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缺乏足夠的自信心,遇到血管條件不好的患兒,便表現出底氣不足,加上超負荷的工作,常常令她們感到焦慮不安,容易導致穿刺的失敗。
3.2 基本功較差,技術水平不高 部分患兒由于自身血管條件差,暴露不明顯或血管充盈不足,依從性較差,加大了穿刺難度。個別年輕護士由于缺乏穿刺經驗,不能熟練掌握小兒靜脈結構特點與穿刺技巧,如穿刺手法:進針角度偏大。止血帶:扎得太緊或太松,不能阻斷靜脈回流使血管充盈不足,穿刺時易失敗。進針過快:還未回血,針頭已刺破血管壁,退針時見到回血或穿刺前不慎或潛行過多穿破血管壁,致穿刺失敗。準備不足:穿刺前充分準備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重要環節之一,多見于穿刺前未認真檢查穿刺針頭質量;穿刺者手上有油脂,針頭易滑動穿破血管壁;局部毛發未剃,血管暴露不明顯;固定不牢等均易穿刺失敗。個別護士未完全掌握小兒靜脈的解剖位置,血管選擇不當。
3.3 服務意識淡漠,缺乏溝通技巧,健康宣教不到位,未能做到規范告知:個別護士責任心不強,缺乏耐心,工作忙碌時心浮氣躁,忽視說話方式,規范告知不到位,未提前告知家長進行靜脈輸液的相關注意事項。
應對措施:①穿刺者應保持穩定的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無論血管穿刺難易,周圍壓力多大都必須保持冷靜,不要被患兒家屬的情緒感染,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越急成功率越低,同時積極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消除患兒的恐懼感,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有助于減少醫患糾紛。②建立長效措施:制定護理崗位練兵計劃,苦練穿刺基本功,對入科2年以內護士,交班時每天匯報穿刺中遇到的問題,大家一起幫助解決并給予鼓勵,增強其自信心。采取院內進修:固定專人進行小兒靜脈穿刺帶教培訓,對穿刺難度較大的小兒安排技術熟練的護士操作,建立靜脈穿刺失敗登記本,在周會上加以分析討論,不定期進行靜脈穿刺操作比賽。③針對不同患兒,熟練掌握穿刺技巧:穿刺手法兒科多采用直刺法,因為小兒頭皮靜脈淺表細小,這樣執針減少了手指與頭皮間的摩擦,使針頭與血管緊貼,操作者可隨意掌控針頭進入血管的深度,進針角度因人因血管而異,一般針頭與皮膚呈10°~15°。止血帶松緊適宜,一般以能插入一手指為宜。進針速度宜緩慢,因小兒血管壁薄,針尖易穿透管壁。血管選擇:應熟知小兒頭皮靜脈特點和解剖位置,護士要輕、穩、慢、準,選擇自己認為有把握的血管,盡量避開骨隆突處。如額正中靜脈粗、直、不易滑動便于固定,同時患兒活動不受影響且便于看護,通常首選;額淺靜脈與顳淺靜脈淺、直,雖然暴露明顯、不滑動,但血管較細,穿刺難度也很大。認真做好穿刺前期的準備工作,如體位準備:患兒仰臥位,一個家長雙手繃緊患兒的頭皮,雙臂輕壓患兒的雙肩使其相對固定,另外一個家長給患兒膝關節制動。膠布的準備:備一條足夠纏繞患兒頭部一圈的膠布,為防止粘患兒的頭發,膠布兩端留余10 cm,將中間大部分對折粘在一起。皮膚的準備:剃掉穿刺點周圍毛發,以利于膠布固定。④轉變服務意識,加強溝通技巧培訓:加強責任心培訓,講解溝通技巧知識,端正工作態度,關注細節服務,學會換位思考,不能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中,及時調節心態,用寬容的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及時向家長進行一些預見性的交流,如解釋小兒靜脈特點、穿刺難度及穿刺后的注意事項,取得家長的理解及配合。如果穿刺失敗時,不可僅埋怨患兒的血管不好,要主動道歉,認真傾聽家長的訴說,及時關心患兒,態度和藹可親,無論患兒家長是多么的難溝通,孩子是可愛的,多在家人面前說孩子的好,逗逗她,家人心里就會很舒服。這樣為建立護患合作和護理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多數家長在真誠和友善溝通中能夠諒解。
4.1 兒科護士經常處于患兒哭鬧的嘈雜環境中,除付出較大的體力勞動外,還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負面心理負擔,超負荷工作狀態,嘈雜環境刺激,使護士身心疲憊,工作狀態相對減弱,影響了與患兒家長的溝通交流。
4.2 社會因素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靜脈穿刺時看到哭鬧不止的孩子多數家長心疼不已,個別家長要求護士必須一針見血,有的家長甚至用威脅口氣,這樣無疑對護士靜脈穿刺造成了較大壓力,本來能穿刺成功的血管由于過度緊張而失敗。
應對措施:①設立專門的靜脈穿刺室,減少穿刺者心理因素的影響。靜脈穿刺的成功不僅與穿刺者的技術水平有關,也受心理、周圍環境影響,因此穿刺者必須具備良好心理素質,保持情緒穩定,多與患兒家長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信任感,才能減少失敗率,必要時可請家長避開,為護士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工作環境。②適當減壓,護士長及時關注護士心態,要適時疏導,緩解壓力。
總之,醫療服務的對象是患者,也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隨著醫療市場的日漸成熟,患者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及對護理工作要求提高,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讓患者和家長滿意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服務是前提,技術是保證”。扎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技術不僅能減輕孩子的痛苦,更能為搶救患兒爭取寶貴的時間,也會給醫院贏得很好的口碑。而良好的護患溝通是產生護患關系的基礎,也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因此,護理人員應通過有效溝通,了解并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促進護患關系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