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青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是指病變起源于肝內二級膽管以遠的膽管上皮的惡性腫瘤,過去很少見到,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疾病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而且其影像學檢查有一定的特異性表現[1]。我院選擇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間進行診治的84例周圍型膽管細胞癌,對所有患者進行CT影像學檢查,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選擇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間進行診治的84例周圍型膽管細胞癌,其中70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齡在45~92歲之間,平均為67歲。本文所選的病例中,44例表現為腹痛,40例表現為乏力,48例表現為消瘦,38例為皮膚黏膜黃染,30例為納差,20例為腹瀉,6例患者無癥狀還有2例表現為腰痛。本文所選的患者中,48例經過手術得到證實,14例經活檢證實,20例經臨床證實,2例經外院證實同時經微波治療后再次復發。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從膈頂到肝下緣進行CT掃描,不但進行常規掃描,同時還進行增強掃描。進行增強掃描時分為4期,分別為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以及延時期[2]。
2.1 病灶發生的位置 50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肝右葉,占59.52%;28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肝左葉,占33.33%,6例患者的病灶左右葉均有,占7.14%。
2.2 病灶的形態表現 本文所選的患者中病灶最小的為2.3×2.2 cm,最大的為13.3×11.2×9.3 cm,其中有18例患者的病灶大于10 cm或者呈多發性病灶。58例患者的病灶囊性或者多囊性,占69.6%;60例患者表現為邊緣分葉怔,占71.43%;56例患者病灶周圍膽管擴張,占66.6%;16例患者病灶邊緣側凹陷,占19.05%;10例患者病變向外凸出,占11.9%;6例患者病灶區見鈣化,占7.14%。
2.3 病灶強化的特點 本文所選的患者都是邊緣性強化,其中有70例為輕度強化,占83.33%;14例為中度強化,占16.66%;未見有高度強化的患者;70例患者表現為延時強化,占83.33%。
3.1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臨床表現特征 這種疾病現缺乏特異性征象。本文所選的病例主要表現為乏力、消瘦、腰或腹部疼痛、納差以及皮膚黏膜黃染等,但這些表現均無特異性[3]。最有特征的一點就是本文所選的患者中有42.86%伴發華支睪吸蟲肝病,對見男性發病。
3.2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影像學表現特征 此病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有一定的特異征象,例如58例患者的病灶囊性或者多囊性,占69.6%;60例患者表現為邊緣分葉怔,占71.43%;56例患者病灶周圍膽管擴張,占66.6%;16例患者病灶邊緣側凹陷,占19.05%;10例患者病變向外凸出,占11.9%;6例患者病灶區見鈣化,占7.14%;有64.29%的患者發生了肝門區及腹腔淋巴結轉移。
3.3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影像診斷要點 此病的影像學診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臨床醫生應牢牢掌握這些特征,對其作出診斷并不困難。進行診斷時要注意細節的變化,這樣可以早期進行確診,本文的患者中有6例在早期即通過影像學檢查得到診斷,早期進行了治療。
3.4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鑒別診斷 肝內膽管細胞癌和肝細胞癌的鑒別點如下,大多數肝細胞癌患者曾患有肝炎史,AFP呈陽性,進行增強掃描時特征性表現為快進快出,容易出現靜脈癌栓,但很少出現腹腔淋巴結轉移;而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多伴有肝吸蟲病史,AFP呈陰性,進行增強掃描后病灶邊緣表現為輕至中等度強化,中心呈延遲性強化,多見腹腔淋巴結轉移。由于肝內周圍想膽管細胞癌有延遲強化的特點,所以還需要和肝膿腫、炎性假瘤、轉移癌以及血管瘤進行鑒別診斷。
3.5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起源 此病首次檢查時病灶對表現為分隔狀改變,一段時間(50 d)后進行復查,這時病灶可融合為一個大的病灶,影像學表現為以多囊融合狀改變。月69.05%的膽管癌患者有這種表現,但是否是多中心起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1]何仲恒,楊瑩.MSCT在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診斷中的價值.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01):73-76.
[2]趙興家,趙麗霞,宋玉卿,馬艷麗.原發性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CT表現.河北醫學,2009,15(10):1152-1154.
[3]杜辰,寧峻巖,王星,劉昌英.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表現.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9,10(05):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