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剛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是口腔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從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收治病例30人。經手法治療后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僅就其發病機制進行討論,并對所用的手法治療做如下分析。
男:13例,女17例
年齡:11~20歲1例;21~30歲11例;30~41歲6例;41~50歲7例;51~60歲5例,病程最短者10 d,最長達17年。
病例:左側20例,右側8例,雙側2例。
病因:創傷性22例,關節炎5例,頜創傷2例,不明原因1例
開口痛30例;關節區壓痛29例
開口型:偏11例,正常19例,有彈響 13例,無彈響17例。
開口度:3.0 mml例,5.0 mm 4 例,10 mm 6 例,12 mm 3例,12.5 mml例,15 mm 8 例,20 mm 6 例,25 mml例。
主觀疼痛消失11例,疼痛減輕18例,壓痛消失12例,壓痛減輕18例。彈響消失5例,好轉5例,無變化2例。
手法治療次數:2次 11例,3次15例,4次3例,5次1例。
其他配合治療:超短波8人次,碘導入1人次
療效滿意度:滿意25例,較滿意5例
4.1 本病的病因多數認為是由于關節周圍咀嚼肌功能失調或咀嚼肌異常活動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亂。本組患者僅限于外科門診治療。所以多數是外傷、創傷為多見。外傷包括打擊,骨折治療后,大開口時間過長(拔牙后、手術后)咬硬食習慣等等。
4.2 對本組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開口困難的產生原因我認為:顳下頜關節及周圍組織的外傷將引起咀嚼肌痛性痙攣,從而造成開口困難,痙攣的肌肉又引起血管口徑縮小,導致循環障礙,進一步引起缺血性肌痛,是一種痛性反饋性肌肉運動功能失控。是腦皮質對顳下頜關節的保護性反射。也有少數類似癔癥性開口受限。因此我們的手法中,首要是抑制疼痛,緩解肌痙攣,進一步改善循環,減輕炎癥,從而減輕中樞對開口的抑制,首先是迅速張口,使患者克服疼痛,再逐漸開口,示意口能張開,克服皮質對開閉口中樞的反饋控制,恢復開閉口的顳下頜關節運動功能。
4.3 手法方式
4.3.1 指針法 選主要與顳頜關節有關穴位。主穴是手臂的合谷、手三里,曲池,顳頜部的翼風,天容、聽宮、下關、頰車為配穴。再配太陽,上關,頰車等提頜肌的穴位。以拇指、食指的指尖壓按,先手穴后頜穴的順序。每穴1~2 min,手法稍重使產生疼痛。在頜面穴時要減輕手法,以能耐受程度的指壓為主。天容,聽宮、下關等穴作用時間可稍長或反復加壓。指針結束后頜部疼痛受抑制,局部產生壓痛,但自覺痛減輕。臂穴也可以左取右或以右取左。
4.3.2 指揉按摩法 采用按摩手法之一的指揉法以指腹、指尖做旋轉及垂直交替的按揉,以關節區為主,特別是關節后區,聽宮前區,下關區,產生壓痛,囑患者要忍耐一下,時間約5~6 min,并配以喙突區,顳肌區及咬肌區、主要是針對關節盤揉之可以減少炎癥產物,改善血液循環,刺激末梢植物神經以調整向中樞的痛性刺激,另外對纖維粘連輕型的有剝離,拉開的作用,對關節盤損傷性炎癥是非常有利的。對咀嚼肌提頜肌區、上頜、下頜的按摩是緩解肌痙攣,加強血循環、舒展肌肉。肌肉的正常收縮一旦恢復,開頜必然好轉。必要時也可配以對側頜區的滾揉,力量要適宜。
4.3.3 開頜手法 上兩項為開頜運動的基礎,做完上述手法后患者主動開口,常可見到自然開大5~10 mm,有的尚不會或不敢張口開大。此時要逐漸的開大,當然有的要忍耐疼痛,最大不超過10~15 mm。要用另一只手的拇食指上下支撐上下切牙,給予被動開頜手法,用力適宜,試探性的用力,常可以克服反饋控制得以開頜避免用力過猛造成損傷。一旦開大到一定程度(可能范圍內)馬上鼓勵患者作開閉口練習。如開大到10 mm不再強制,結束一次治療。次日再作第二次治療。開口度鞏固了就不再做治療。如仍未達到正常值(30-35 mm)可反復進行數次。治療5~6次,隔日,或3~5日一次。5~6次后開口度能達到25 mm即可結束治療。
4.3.4 配合治療 對顳頜關節有較明顯炎癥或治療后帶來的損傷配合超短波提高療效。對顳頜關節外傷性有纖維增生輕度粘連者給予碘離子導入療法有增強療效的作用。
4.3.5 治療注意事項 ①急性炎癥不適合手法治療,炎癥控制后可進行。②骨折未愈合者待骨折愈合后再進行。③風濕或類風濕者以治療原病為主。④疼痛敏感者不用強手法,女性輕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