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軍 方紅星
EB病毒(Epstein-Barr vim,EBV)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人類感染后可成為終生潛伏性感染。EBV感染在全球均較普遍,并且是兒科常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1]。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現對我科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間收治的65例EB病毒感染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EB病毒感染患兒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1歲3例,~3歲15例,~5歲19例,~7歲18例,~14歲10例。EB病毒感染可見于小兒各年齡期,其中以幼兒期及學齡前期兒童多發,所有病例都符合EB病毒感染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標準[2]。
1.2 實驗室檢測方法 EDTA靜脈血2 ml,儀器:SLAN熒光定量PCR檢測系統(上海宏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試劑:EB病毒核酸擴增(PCR)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肝功能用全自動檢測儀進行檢測。心肌酶譜用全自動檢測儀進行檢測。
2.1 臨床表現 ①發熱60例(92.30%),體溫最高達40.2℃,可伴畏寒,熱程最長為14 d。②咽痛、咽峽炎、扁桃體腫大51例(78.46%),部分可有白色分泌物或假膜。③淋巴結腫大53例(81.53%),多以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腫大的淋巴結可活動,無粘連、壓痛。④肝臟腫大 12例(18.46%),最大肋下5 cm,可有輕壓痛。⑤脾臟腫大11例(16.92%)。⑥皮疹10例(15.38%),呈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多形性皮疹等。⑦眼瞼浮腫8例(12.30%)。⑧心臟早搏1例(1.53%)。⑨尿蛋白陽性9例(13.84%)。⑩呼吸道癥狀約36例(55.38%),患兒有不同程度咳嗽,流涕、鼻塞等。抽搐 l例(占1,53%)。
2.2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示白細胞增高者患兒31例(47.69%),白細胞減少的患兒3例(4.61%)。其中33例(50.76%)的患兒淋巴細胞>50%,傳單患兒中異型淋巴細胞最高達26%,>10%的11例(16.92%)。粒細胞減少3例等表現。ALT增高的患兒16例(24.61%),CK-MB增高18例。LDH增高28例。心電圖示室性早搏4例,T波改變11例。腦電圖異常l例,胸片肺炎7例,血培養10例皆陰性。所有患兒EBV-DNA拷貝數均大于5×103Copies/ml,最高為7次方。
2.3 診斷 本組65例中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1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扁桃體炎6例,急性喉炎3例,支氣管炎9例,肺炎7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腎病綜合征9例,過敏性紫癜8例,川崎病2例,癲癇1例,粒細胞減少3例。
2.4 治療及轉歸對確診為EB病毒感染的65例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更昔洛韋5 mg/(kg·次)靜脈滴注,2次/d,連續7~10 d,病情嚴重者給予靜丙400 mg/(kg·d)靜脈滴注,連用3~5 d,多數體溫在3~5 d內開始下降,此后肝脾淋巴結縮小,臨床癥狀減輕。對2例川崎病患兒,加用靜丙1 g/(kg·d)連續靜脈滴注2 d,并給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經治療65例患兒均在16 d內臨床癥狀好轉出院。異性淋巴細胞偏高的患兒在1個月內復查均正常。
EB病毒是一種DNA病毒,屬皰疹病毒科,自然宿主是人,口-口傳播是主要途徑(唾液),飛沫傳播不是重要途徑,可以經輸血傳播[3]。其進入人體后可以發生不同狀態的感染即隱性感染、溶細胞性感染、缺損性感染和轉化B淋巴細胞[4]。EBV感染小兒非常普遍,與其相關的疾病很多,近年來有關EBV感染致病性的報道越來越多[5],EBV感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EBV病毒感染可以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包括肝、脾、淋巴結、腎、腎上腺、心臟、肺、中樞系統等,而且癥狀復雜多樣,病情輕重不一,可以出現典型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及其他復雜的臨床表現或隱性感染。EBV病毒感染首發癥狀多表現為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皮疹、肝脾淋巴結腫大、眼瞼水腫,周圍血象以淋巴細胞增高為主,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本組患兒發熱60例(92.30%),傳單患兒中異型淋巴細胞最高達26%,>10%的11例(16.92%)。本組患兒診斷涉及多個系統,但以呼吸道系統為主,29例(44.61%)。具有典型癥狀的患兒我們不難診斷,但癥狀過少過輕,年齡過小,有嚴重并發癥或以血液、心、腦、腎等其他系統癥狀為首發時,我們應考慮到是否存在EB病毒感染,并借助于特殊實驗室檢測明確診斷,目前熒光定量PCR是臨床實驗室診斷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近年被廣泛應用[6]。
兒童EB病毒感染多為原發性,多數預后良好,但也有報道部分患兒病情嚴重,反復遷延甚至出現致死性并發癥[7]。因此提高兒科醫生對EB病毒感染癥狀的認識,并借助于實驗室檢測,早期診斷兒童EB病毒感染,并給予及時治療,避免漏診、誤診,延誤病情。
[1]謝正德,申昆玲.重視兒童非腫瘤性EB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2(31):213-216.
[2]胡亞美.江載芳,朱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21-825.
[3]Rickinson,Alan.Eptein-Barr vinus.Virus Research,2001,82(1-2):109-113.
[4]趙林清.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 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0):797-799.
[5]陸德源.醫學微生物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21-324.
[6]Kimura H,Ito Y,Suzuki R,et al.Measuring Epstein-Barr virus(EBV)load: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for each EBV-associated disease.Rev MedVirol,2008,18:305.319.
[7]陸華,渚美瞻,胡亞美.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