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晗 呂春華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最早在德國和日本用于大片組織活檢,近10年來,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在不斷創新,應用范圍在擴大,主要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的切除、腺瘤重度異型增生、平坦型息肉的切除。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們對我院50例結腸平坦型息肉內鏡下行結腸黏膜切除術(EMR),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結腸平坦型息肉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1歲~70歲。內鏡下均給予取活檢送病理,病理回報:其中增生性息肉8例,管狀腺瘤12例、絨毛狀腺瘤6例、管狀絨毛腺瘤l4例,局部癌變4例,混合性腺瘤5例,1例癌變。均具備EMR適應證:①化驗血常規及凝血機制正常,無心、肺、腎功能不全。②病理證實為腺瘤樣增生、黏膜內癌,病變直徑小于3 cm[1]。禁忌證:1腫物侵及黏膜下層,2局部注射后病變抬舉不完全者,3黏膜下層與肌層之間粘連者,4有結腸鏡檢查禁忌證 5凝血功能障礙,有出血傾向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化驗血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檢查心電圖,清潔腸道。進鏡后全面觀察結腸情況,確定病變的距離與位置,首先將內鏡注射針經活檢孔病變邊緣約1~2cm處黏膜下注射0.05%腎上腺素生理鹽水2~4 ml,確定病變處黏膜與黏膜下組織充分分離。注射后病變組織和周邊的黏膜形成半圓形隆起,插入圈套器,并將圈套器的開口完全置于病變隆起的黏膜并壓緊,收緊圈套器,通電(功率50W)切除病變隆起的黏膜。將切除的病變的黏膜組織吸引著隨腸鏡退出體外,檢查切除的病變是否切除完整。再次進鏡觀察結腸黏膜切除后創面有無出血、穿孔、是否有殘留等。術后靜脈應用抗生素3 d,禁食1 d,1周后即可正常飲食及工作。
黏膜切除范圍:本組50例病灶完全切除,共切除62個病灶,切除后均送病理。結果:切除組織表面滲血為5例,給予止血鉗止血后無滲血,45例直徑小于2 cm者術后潰瘍表面4周完全愈合;5例直徑為2~3 cm者6周愈合。術后未發生穿孔等嚴重并發癥。術后1、3、6、12個月內鏡隨訪未見復發。
結腸癌大多數是由結腸腺瘤性息肉癌變的結果,其由腺瘤性息肉發展為大腸癌大約需要10~15年時間。文獻報道腺瘤性息肉癌變率為2.9%~9.4%。因此,在內鏡下發現息肉、及時處理,即對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檢,并將息肉回收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術后定期進行內鏡隨訪,是從根本上預防腸癌的重要措施。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在息肉電切術和黏膜注射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具體操作是通過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或生理鹽水使得病變組織抬高,使黏膜層與肌層分離,然后行高頻電流切除。利用此技術完整切除病變組織,減少出血、穿孔的發生。除了能夠獲得完整標本做病理檢查進行確診外,還擴大了以往內鏡下切除病變的適應證。其遠期療效較好,對胃腸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腫瘤可以應用該技術行內鏡下切除,經典的EMR技術包括:黏膜下注射法黏膜切除術(EMR術)、黏膜下注射法分片黏膜切除術(EPMR術)、透明帽輔助法黏膜切除術(Cap-EMR術)及附加外套管透明帽輔助EMR術[2],其中黏膜下注射法EMR術已成為標準的平坦型病變內鏡下治療方法,適用于直徑在30 mm以下的早期癌及平坦型腺瘤,在日本已廣泛應用,國內已有許多醫院成功開展此項技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的優點是:①損傷小,適用于結腸各部位的病變。②對肌層無損傷,如操作正確可避免穿孔的危險。③對平坦型病變可一次切除干凈。④出血發生率低,配合鈦夾縫合可基本防止出血發生。⑤切下標本電凝損傷小便于病理觀察。缺點是:操作難度大、需要特殊器材(注射針及帶鉤圈套器)、不適于較大病變。
綜上所述,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一項新的內鏡技術,只要有嫻熟的息肉切除技術,進行這種手術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無臟器功能損傷、易于學術交流等特點,治療結腸平坦型息肉療效確切,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1]徐上欽,梁彪,等.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治療大腸廣基息肉的臨床應用.中國健康月報刊,2011,3.
[2]肖琳,楊堅.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消化道無蒂息肉的療效.中國醫藥指南,2012,09.
[3]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治療大腸廣基息肉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