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偉
腦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上升到各種疾病的死亡率之首。CT是診斷該病急性期的首選檢查方法。準確、及時的作出診斷,盡早有效的對癥治療,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診斷為腦出血的110例作一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腦出血CT診斷知識
1.1 一般資料 本次收集的110例疾病中,發現年齡5-85歲,25例均有確切外傷史,85例無確切外傷史。男84例,女26例,就診時間最短為15分鐘,最長48小時。臨床特征主要有:頭痛,嘔吐,突發性偏癱,失語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1.2 設備和方法 采用東軟CT-C3000螺旋CT掃描機,掃描方法為軸位橫斷掃描,位置以聽眥線為基線向上連續掃描,層厚10 mm螺距10 mm,掃描條件100 kV75 mA4s。部分薄層為層厚5 mm螺距為5 mm,掃描條件100 kV 125 mA4s。
2.1 出血部位 額葉出血13例,顳葉出血7例,枕葉出血3例,頂葉2例,多個腦葉出血4例。基底節核出血63例,丘腦出血5例,腦干出血6例,小腦出血5例,腦室出血2例,出血破入腦室24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
2.2 出血量 2 ml~110 ml
2.3 CT表現腦內邊界清楚,密度均勻的高密度影,CT值55~90 Hu。
腦出血是神經系統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起病急驟,病情危重,多迅速死亡。多數血管性疾病所致。腦出血為外傷性出血和非外傷性出血。外傷性出血有明確的外傷史,非外傷性出血又稱為原發性腦出血或自發性腦出血,是指腦內血管病變引起的腦血管壞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約80%病例發生在大腦半球,20%發生于腦干或小腦[1]。臨床上多為突發性偏癱。失語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CT掃描可顯示血腫本身、周圍腦實質變化和占位效應,并且可計算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量的計算公式為V=π/6(A×B×C),A為血腫前后徑,B為左右徑,C為上下徑[2],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受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腫是否破入腦室系統以及急性期出現的并發癥如腦疝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臨床醫生積極干預,可有效的挽回患者生命,減少患者的致殘率,并提高生存者的生命質量。因此,CT診斷醫師出具的確切的診斷報告明確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有無破入腦室等,可以指導臨床醫生決定治療方案。
鑒別診斷:腦出血最常見原因是高血壓和血管硬化,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最常見。高血壓性腦病常有一定的好發部位,又有高血壓病史,一般可與其他原因所致腦內血腫相鑒別。但發生在不典型部位的血腫在CT有時應與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腦腫瘤并發腦出血、出血性腦梗死,外傷性腦血腫相鑒別。①高血壓腦出血常見于老年人,有典型的高血壓病史,常在突然用力和情緒激動時發生,多好于基底節區、腦干和小腦。②血管畸形腦出常發生于青壯年患者無高血壓病史,好發于大腦前、中動脈分布區的腦皮質,位置表淺,形態不規則,易破入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在CT上如顯示血腫周圍有鈣化斑,局部腦萎縮,軟化灶或混雜密度病變時可提示診斷,為確定出血原因應行腦血管造影。③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中年以上多見,動脈瘤好發于腦底動脈環及大腦中動脈分支處,51%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動脈瘤破裂所致[3]。破裂出血時血易凝集在臨近的蛛網膜下腔,因此血液在蛛網膜下腔的聚集部位對于判斷動脈瘤的位置有幫助。④發生較早得出血性腦梗死(原發性腦梗死)與腦出血鑒別有時很困難。一般而言,出血性腦梗死的低密度區相對較大,形狀呈三角形或楔形,而且與梗塞血管供血范圍相吻合,而出血在梗塞區內,一般不破入腦室,占位效應相對較輕;而高血壓性腦出血低密度水腫區相對較小,多呈環形圍繞在出血灶周圍,血腫范圍不按血供區分布,占位效應重,往往可破入腦室。⑤腦腫瘤并發腦出血時,高密度影旁常有軟組織腫塊,血腫呈偏心性,占位效應明顯并持續存在,隨著病情延長,占位效應加劇;增強掃描腫塊強化,呈不規則狀。⑥外傷性腦血腫有外傷史,血中常在頭部外傷著力點下方或對沖部位,位置多比較表淺,血腫外形不規則,多并發其他顱腦損傷[4]。另外發生在腦邊緣部位的血腫應與腦膜瘤和轉移瘤鑒別,腦膜瘤在CT、MRI上多由顯著均勻強化,周圍水腫輕,并以廣基于顱骨硬腦膜結構相貼。轉移瘤多位于皮質或皮質下區,常多發,呈類圓形,水中顯著而不規則,并常有一明顯均一或環形增強,結合病史可鑒別。
總之顱內出血,年齡較大兒童和青壯年以腦血管畸形出血多見,中年以上腦出血以動脈瘤破裂多見,而老年人則以高血壓性腦出血最多見。對腦出血的診斷必須緊密結合病史。
[1]吳恩惠.頭部CT診斷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91.
[2]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第1版.北京: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2002,8:79.
[3]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9:123.
[4]陳熾賢.實用放射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