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規范化治療在基層醫院應用的探討
何鋒
目的探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基層醫院規范化治療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以我院2010 年6 月至2012年12 月期間共收治的42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38例經治療后,24 h內停止出血,有效率為90.5%;4例經保守治療不能止血轉外科治療。結論在基層醫院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規范化處理要根據臨床表現、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急診內鏡、鋇餐等檢查綜合判斷,并給予多種治療方法,才能及時救治患者。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基層醫院;規范化治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管、膽管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附近的空腸上段病變所致出血也屬這一范圍。這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癥,多由于上消化道炎癥、機械損傷、畸形、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引起,如不及時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1]。我院2010 年6 月至2012年12 月期間共收治了42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42例,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齡在,17~78歲,平均47.5歲。嘔血13例,柏油樣便11例,同時有嘔血和柏油樣便8例,均于入院24 h內胃鏡檢查確診。
1.2方法 在基層醫院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根據臨床表現、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急診內鏡、鋇餐等檢查綜合判斷,參照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提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給與規范化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緊急治療期、病因診斷期和加強治療期。緊急治療期:患者入院6~48 h,治療目標是控制急性出血、維持患者生命征平穩并針對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診斷及評估,嚴密監測出血征象,診療手段以藥物為主;病因診斷期:入院48 h內,急性出血得到控制,行急診胃鏡檢查以明確病因并進行相應的內鏡下治療;加強治療期:入院后3~7 d進行病因治療,預防早期再出血的發生。病因明確后,可根據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2]。
38例經治療后,24 h內停止出血,有效率為90.5%;4例經保守治療不能止血轉外科治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嘔血與黑便為主要表現,血容量的減少可以導致周圍循環的變化。根據失血量的多少可以分為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數小時內達1000 ml并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顯性出血(嘔血和/或解柏油樣黑便,不伴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和隱性出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全面診斷包括病因、部位和嚴重程度的判斷。要重視既往病史和癥狀、體征在病因診斷中的作用。如消化性潰瘍常有反復發作中上腹痛史;應激性潰瘍常有明確的創傷史;作過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要考慮發生吻合口潰瘍出血的可能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常有血吸蟲病或肝炎病史,以往吞鋇檢查可見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惡性腫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貧血等表現;膽道出血患者常有右上腹痛、黃疸、嘔血的三聯癥。應該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發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可以沒有任何自覺癥狀,這時要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就需要依靠胃鏡、B超等輔助檢查手段。所以對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救治,多數臨床醫生會根據本醫院現有的條件、醫生本人的臨床經驗的判斷進行診斷與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2010年,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提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療分為三個時期,評估后進行緊急處置,采用生長抑素、制酸劑、血管加壓素類似物、抗菌藥物、止血藥物等。解除危及生命情況后進行全面的二次評估,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內鏡或手術治療[4]。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取規范化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 姜湛乾,王文生.重視規范診治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0):11-12.
[2]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中國急救醫學,2010,30(4):289-292.
[3] 吳宇航,張平,程霞,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規范化治療與經驗性治療初步對照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6):4124-4126.
[4] 孫承美.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35-36,57.
527100 廣東省郁南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