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瑞
水、電解質紊亂是新生兒的常見問題,許多病理情況都可導致水、電解質平衡的調節障礙,危重患兒的治療初期,首先應積極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補充血容量,降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活性,恢復正常的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比例,并且要積極控制感染,最佳支持時機是入院后2~4 d,一般在一周內應建立完全的營養治療措施,因此液體療法不僅是補充營養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患病新生兒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近幾年各家醫院的大規模擴張,大量新護士進入臨床,沒有經驗,對血管不了解,知識缺乏,對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交接班不夠嚴謹沒有及時巡視靜脈通道,敷料覆蓋穿刺部位被遮擋,影響外滲的觀察,靜脈速度過快,使用輸液泵,在一個部位長時間輸液,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造成各種程度液體外滲的發生,我科近年來,采用綠豆冷敷的方法,相對于50%硫酸鎂濕熱敷治療液體外滲的方法,效果明顯,危險因素小,特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鄭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一病區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靜脈液體外滲的患兒,胎齡>37周25例,胎齡35~37周5例,引起外滲的藥物為抗菌素類6起,靜脈高營養液24起,參照液體外滲的分級標準,其中一級外滲18例,二級11例,三級外滲1例,對患兒進行液體外滲后使用綠豆冷敷處理。
1.2 方法 當靜脈液體外滲發生時,及時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治療必須迅速。通過早期識別靜脈液體外滲的分級。對血管通路穿刺部位的外滲情況進行評估,確定是否使用綠豆冰袋進行冷敷處理。30例患兒均在液體外滲1 h內按靜脈液體外滲冷敷處理流程進行處理。
1.2.1 靜脈液體外滲冷敷處理流程 ①立即停止液體輸注,報告主管醫生及護士長。②評估外滲(漏)的面積,藥液種類,藥量,外滲部位,外滲處局部的顏色、溫度、疼痛的性質。堿性藥物、甘露醇等需熱敷。③局部處理:洗手,戴手套,立即停止輸液,盡量從套管針內回抽液體、藥物(減少局部組織藥物殘留量),將干棉球或紗布蓋在進針處,拔除針頭或靜脈導管,輕按止血(避免壓迫止血以減少滲出液體的擴散)。使用裝有綠豆的無紡布冰袋(長15 cm、寬10 cM)放置冰箱至少1 h后,取出冷敷患肢,冷敷面積大于患處邊緣2~3 cm,最初發現外滲時立即冷敷20 min(每30 s評估外滲處皮膚,以免凍傷),間隔1 h再次冷敷20 min,交替進行兩次后,在第一個24h改為每4 h冷敷一次,每次20 min,進行3次后停止冷敷[1]。
靜脈外滲分級(表1)
1.2.2 停止冷敷時抬高患肢以減輕腫脹。
1.2.3 處理用物,洗手。
1.2.4 冷敷過程中,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測量體溫、脈搏、呼吸。
1.2.5 病史記錄:記錄發生靜脈外滲的時間,液體和藥物的種類、滲出范圍及部位。記錄治療及護理措施。
實驗組30例患兒在發生靜脈液體外滲后,及時使用綠豆冰袋冷敷局部外滲處,抬高患肢,保暖,局部液體外滲處皮膚,均未出現局部皮膚壞死,水泡,破潰,感染等現象,18例一級外滲患兒,20 min后外滲處皮膚水腫完全消退,黏膜完整,體溫無變化,11例二級外滲處皮膚表面張力20 min后明顯減低,膚色轉紅潤,經過正確的護理2 h后完全消退,黏膜完整,復測體溫無明顯變化,1例三級級外滲處皮膚表面張力30 min后明顯減低,膚色轉紅潤,經過正確的冷敷處理3 h后完全消退,黏膜完整,復測體溫無明顯變化。
新生兒靜脈營養液外滲,在臨床上較為多見,不僅給護理工作帶來難度,易造成護患糾紛,同時也對患兒造成痛苦,嚴重時可給患兒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當液體外滲時及時使用綠豆冰袋冷敷外滲處,冷敷可以使毛細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減輕疼痛,降低細胞活力和細胞代謝,抑制組胺等炎癥介質的釋放,抑制微血管通透性,因而可以減輕新生兒輸注靜脈高營養液外滲引起的局部水腫[2]。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益氣潤膚,綠豆衣對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3],兩者合用可明顯減輕因滲漏引起的局部腫脹、壞死、水泡、疼痛和感染。將綠豆制成冰袋,可塑性強可貼服外滲出皮膚,加大冷敷面積。通過30例發生靜脈液體外滲的新生兒采用綠豆冷敷的觀察及護理,我認為當出現液體外滲時,治療與護理必須迅速或在發生靜脈外滲后1 h內進行。及時發現及時治療與護理是最重要的,綠豆冰袋冷敷患處可以使之向好的結果發展,也是將患兒痛苦減至最低的有效方法,從而避免了醫療糾紛發生。在護理理論和臨床中,防止輸液中出現問題是護理安全的關鍵,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的核心,輸液安全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與健康,確保靜脈輸液的安全性,有效地預防了護理糾紛的發生。
[1]王春霞,陳濤.冰鹽水冷敷治療液體外滲的療效觀察.中外健康文摘,2011,8(16):426-427.
[2]應桂芬.冷敷加喜遼妥治療新生兒輸液滲漏的臨床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143.
[3]冉先德.中華藥海(精華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