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妮莉
糖尿病(MD)是一個復雜的糖代謝紊亂性疾病,常常波及多系統(tǒng)的代謝紊亂,實驗室檢查也應多方面選擇輔助檢查[1]。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96例,現(xiàn)對相關檢測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6例,男44例,女52例;年齡41~76歲,平均52.4歲;相關糖尿病檢測指標1064項。
1.2 方法 回顧病例資料,抽取所有化驗項目,分析必檢指標(對糖尿病的確診,病情進展,并發(fā)癥預防和治療等有直接參考價值);次檢指標(對于對糖尿病的確診,病情進展,并發(fā)癥預防和治療等有次要或間接參考價值)及中性指標(對糖尿病的確診,病情進展,并發(fā)癥預防和治療等無直接或間接參考價值)。
本組96例,1064份申請單,其中必檢指標596份,次檢指標398份,中性指標70份。
3.1 MD的早期篩查指標包括[2]免疫學標志物,基因標志物,胰島素分泌。這些指標不是人人都用的,對于1型MD而言,由于檢查成本昂貴且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案,目前不推薦使用這些免疫學標志物進行常規(guī)篩查,只有下列情況才進行該項檢查。①某些最初診斷為2型糖尿病,卻出現(xiàn)了1型糖尿病自身抗體并發(fā)展為依賴胰島素治療者。②準備捐獻腎臟或部分胰腺用于移植的非MD家族成員。③評估GMD婦女演變?yōu)?型MD的風險。④從兒童MD患者中鑒別出1型MD患者以盡早進行胰島素治療。本組4例最初診斷為2型糖尿病,卻出現(xiàn)了1型糖尿病自身抗體并發(fā)展為依賴胰島素治療者卻未選用這些檢測。對于45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超體重者,通過FPG測定進行2型MD的篩查。對于有2型MD傾向的人群,則應經(jīng)常進行篩查,目前2型MD患者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建議對符合危險因素中任兩項的超重青少年進行篩查:①有2型MD家族史。②屬于MD高發(fā)病種族。③有IR征兆。理論上早診斷、及時處理,可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多數(shù)學習學者不建議用胰島素分泌試驗進行常規(guī)檢測[2],可通過FPG和OGTT試驗的2 h-PG水平,診斷IFG和IGT。
3.2 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及常見急性并發(fā)癥的實驗室鑒別診斷:
3.2.1 MD的實驗診斷指標是血糖,OGTT;MD的診斷并不困難,根據(jù)三多一少癥狀和血糖濃度升高,(FPG≥7.0 mmol/L或隨機血糖濃度≥11.1 mmol/L)即可診斷
3.2.2 常見急性并發(fā)癥的實驗室鑒別診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非高滲性昏迷和乳酸中毒,是MD常見急性并發(fā)癥,但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而三者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的結果,這些實驗室檢查包括,血糖與尿糖;血酮體與尿酮體;酸堿失衡情況(PH值和碳酸氫鹽等);細胞內脫水或治療中的異常情況(如鈉鉀磷酸鹽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特點是體內酮體增多,及代謝性酸中毒,尿酮體強陽性,血酮體定量≥5 mmol/L學PH值和CO2結合率降低,堿剩余負值增大,陰離子間隙增大;但血漿滲透壓僅輕度上升。高滲性昏迷的主要依靠體內高滲狀態(tài)的檢測,實驗室檢測為三高,即血糖特別高(≥33.3 mmol/L),血鈉高≥(145 mmol/L),血滲透壓高(≥350 mosm/kg.H2O)、尿糖強陽性、血酮體可增高,當如酸濃度>2 mmol/L,PH值降低,乳酸酮酸比值>10并排除其他酸中毒原因是,可確診。而腎性尿糖是由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疾病引起腎臟對糖的重吸收障礙而出現(xiàn)的尿糖,但患者血糖及糖耐量曲線基本正常,這與糖尿病性尿糖有根本的區(qū)別。
3.3 糖尿病程的實驗室監(jiān)控:MD的慢性并發(fā)癥實驗室檢測指標包括包括:血糖與尿糖;糖化血紅蛋白(GHb);尿蛋白(微量清蛋白與臨床蛋白尿);其他并發(fā)癥評估指標(如肌酐、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胰腺移植效果評估:GHb的濃度反映測定日前2~3個月內受試者血糖的平均水平,而與血糖的短期波動無關。所以目前測定糖化血紅蛋白,只作為糖尿病患者6~10周前血糖水平的定量指標。在新發(fā)生的糖尿病患者,臨床檢測只有血糖水平增高,而GHb正常;而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則既有高血糖,也有GHb增多;在糖尿病已被控制的人群中,可見到血糖正常,GHb水平仍較高。這是因為GHb的形成與消失均需要數(shù)周時間。所以GHb水平不能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不能提供近期的治療效果。但它是糖尿病長期監(jiān)控的良好指標,尤其對IDDM和妊娠期性糖尿病的治療監(jiān)控有用。血清白蛋白亦可糖基化,而且白蛋白的半壽期僅為19 d。因此測定糖化白蛋白可了解糖尿病近二周的血糖水平,反映糖尿病治療的較近期效果。
3.4 MD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疾病,因此,必須對其監(jiān)控,以觀察療效和疾病進程,GHb果糖胺,AGE可反應不同時間段血糖的控制情況,慢性并發(fā)癥還可以通過尿素,肌酐和血脂水平等指標來加以檢測。C肽濃度水平能更好的胰島素B細胞功能。如糖尿病合并有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可做血、尿酮體及血氣分析;如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癥,則應做血脂或血漿脂蛋白檢測,以便正確治療;糖尿病患者無酮癥酸中毒,但卻出現(xiàn)昏迷時,可能為血糖過高所引起的高滲性昏迷,檢測其血、尿滲透壓可見均升高;對于有脫水癥狀的患者,則應檢測血清電解質[3]。
總之,合理選擇糖尿病檢測指標,有利于糖尿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早發(fā)現(xiàn)并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776-778.
[2]周新,府偉靈.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第4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04-106.
[3]張惠中.臨床生物化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