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虹
腰椎退行性變是一種常見病,以中老年人多見。它是由于長期活動和承載,致使腰椎出現老化,并在外力作用下繼發病理性改變,使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椎間盤內的髓核突出,從而引起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主要癥狀:腰痛、腰部屈伸不利、放射性下肢痛或下肢麻木。少數患者僅有下肢痛或麻木而無腰痛。癥狀以單側多見,有時也會轉向對側即雙側均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排尿困難及鞍區感覺消失。筆者自2008年至2010年運用溫腎補陽方配合針刺治療腰椎退行性變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3例均來自我院2008~2010年經治的腰椎退行性變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齡45~65歲,其中45~55歲15例;55~65歲17例,病程3 d~15年。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有腰痛、腰部屈伸不利,或并放射性下肢痛。CT檢查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或腰椎間盤膨出。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骨結核、骨腫瘤的患者。②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③陰虛火旺者。
2.1 治療方法 口服溫腎補陽方,方藥組成:杜仲12 g、續斷12 g、骨碎補 12 g、狗脊 12 g、牛膝 12 g、當歸 12 g、川芎 12 g、桃仁10 g、伸筋草15 g、威靈仙12 g蜈蚣2條、細辛8 g(因蜈蚣、細辛有毒,方藥需文火煎煮1少時,以減少毒性)。取汁200 ml,1 劑/d,早晚兩次口服。
配合針刺腰夾脊(直刺0、5~1寸)、環跳(直刺2~3寸)、委中(直刺1~1.5寸)、懸鐘(直刺1~1.5寸),1次/d,每次留針30 min。治療7 d后休息3 d,再進行下一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囑患者堅持進行功能鍛煉。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1]參照《實用外科診療規范》,觀察患者的治療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半年內復發次數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33例患者中,總有效例數為31例(93.9%),其中顯效18例(54.5%);有效13例(39.4%);無效2例(6.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聯合應用溫腎補陽方和針刺腰夾脊、環跳、委中、懸鐘穴,不僅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療效,而且能減少復發,增強鞏固率。
《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曰:“腎經虛,風冷乘之”“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指出了腎與腰部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外力以及風寒濕等外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腎主骨生髓。腰椎退行性變源于腎主骨生髓無權,骨無所充、髓海無所補,致骨質疏松、髓海失榮、肌筋羸弱,加上長期地負載和扭轉使椎間盤纖維環破裂,椎間盤內的髓核突出壓迫神經。神經受壓,又復受風、寒、濕等外邪的侵蝕,故經行部位氣血不通、寒凝攣急。不通則痛,故而出現腰痛、放射性下肢痛或麻木不仁,嚴重者還可出現排尿困難或鞍區感覺消失等癥狀。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腎虛為本,氣滯血瘀、寒凝攣急為標。治宜標本兼治,即溫補腎陽、活血祛瘀、舒經通絡。取杜仲、續斷、骨碎補、狗脊溫補腎陽、強健筋骨;配牛膝、當歸、川芎、桃仁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伸筋草、威靈仙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蜈蚣熄風解痙、通絡鎮痛;細辛祛風散寒、溫經止痛。腰夾脊、委中屬足太陽膀胱經,環跳、懸鐘屬足少陽膽經,該四穴均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諸癥,針刺該四穴以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針刺與中藥的作用性質和作用環境成在較大差異,在臨床實踐中有時需要同時使用針灸和中藥治療方法,利用這種差異分別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環節以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而達到不同的治療目的,此時針灸和中藥的關系可稱為異效互補關系[2]。故在治療過程中將口服溫腎補陽方重在治療本虛,針刺腰夾脊、環跳、委中、懸鐘穴舒經活絡重在治標痹,兩者結合,不僅能有效地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緩解癥狀,提高療效,而且還能更好地溫腎固本,強健筋骨,減少復發,這是單純用中藥或針刺所不能達到的。
[1]陳國玉.實用外科診療規范.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65-666.
[2]韓斌.針藥異效互補優勢臨證應用體會.中醫雜志,2012,53(17):1507.